亲子俱乐部:最忌讳的字眼??“不”

逍遥学能  2016-07-30 14:59

□许豆豆(美国)

在三藩市的一间双语学校里。某天,幼童们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尽情地玩着。有的在扮家家酒,有的正用积木建造“监狱”(是孩子说的);有的扮医生,煞有介事地替一个小“病人”量血压。这时,一个男孩举着积木作飞机状,一边嘴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嘈音,一边跑着“飞”出了老师所指定的游戏区 域……“NO!不行!”一个老师语气强硬地阻止,“回到游戏区那儿去,不要带玩具出来。”嗬!连续说了三个“不!”字。我听了心里不免一怔。这老师的方式方法似乎是从其他地方带过来的。原来,她是来自上海。来此地后没有上过多少有关“幼儿教育”的正规课程,在学校当教师助手两年了,这次夏令营,才第一次尝试当老师。

记得当初我在旧金山市立大学上“幼儿教育”课程时,指导老师举了数个例子,一再强调,对幼童说话,必须尽量避免用“不”字。比如孩子想站着滑滑梯,老师认为这样不安全,想制止,就要说“滑的时候坐下来”,而不说“不要站着滑!”对想站着荡秋千的孩子,老师的提醒是:“坐着荡”而不是“不要站着荡”;小孩胡乱翻书时,老师不该说:“不要撕破书本”,而说“小心翻书本”。还有,用:“在室内小声讲话,才能省下气力到室外大声说”,制止孩子打人,老师不用:“我不是已告诉你,不可以打小朋友吗?”而应改说:“我知道你在生气,但打人会疼的呢。来,让我们谈谈,是什么事情惹恼了你好吗?”一些教科书,也把这类同义的句子,分别用肯定与否定两种方式来表达,加以比较,来说明前者比后者的效果好得多。为什么?试想想,对一个幼童,你命令他“不要这样做”,但却没能够让他知道“要如何去做”,小孩就会无所适从,所以要有明确的指点,具体地告诉他“要怎样做”,积极性的提示较之于消极的禁止,对缺少自主能力的儿童而言,往往是较为容易吸收和接受的。

再就是,孩子一般都存有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如果你说“不要”的话,在他听来就等于是“要”的指令???马上尝试去做的,就一定是这个“不”了!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天,我带队回到学校,在进入课室前,我们必须通过一条长又宽的走廊。当时,墙壁涂上油漆还未干。本来,孩子行走的位置离墙边还有一定距离,但为了保险起见,我大声说明道“大家注意了:你们的手千万不要触摸墙壁,因为刚涂了油漆。小心!”可话音未落,一个小孩马上离开队伍,走近墙边,举起小手“啪”地打到墙上……看到此,我后悔莫及!真的“提醒”错了???适得其反矣!

另外,这时的小孩很容易受大人言行的影响:老师常用委婉又温和的语气,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他们日后在待人接物中也同样会以富于礼貌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第一次到朋友家做客,你把大衣脱下,正欲随意放在沙发时,主人对你说:“哎,不要放在这!放在衣架上。”和“你的大衣可以放在衣架上。”这不同的语气,给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含“阻止”之意,后者则是带建设性的,更顺应人的自尊心理;虽没有“不”字挂在嘴上,但又分明含有了否定性的意思于话里。毫无疑问,初到新地方的客人对这种带有正面的提醒,心里自然会感到舒服多了。

所以,用正面的具体提示而非简单地以“不要”、“不可”等否定性的用语,不但能简单明了地让孩子知道怎样去做,同时,也是一种较得体及良好的社交表达方式。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待人接物能力,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幼时老师的言传身教。“记住记住???不要轻易对幼童用否定性的话语”,指导老师的一再提醒,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游戏:拍拍手,点点头
下一篇:亲子阅读并不是照本宣科读故事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亲子俱乐部:最忌讳的字眼??“不”】相关文章
【亲子俱乐部:最忌讳的字眼??“不”】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