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

逍遥学能  2016-07-24 11:56

早晨,看《晚唐小品文选》,有一篇陆龟蒙的《冶家子言》,其中一句话:“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被注释为“春耕生产”的意思。为什么?“东作”和“春耕”有何关系?

中国四季类型分区简明示意图: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原地带以及东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在青藏高原,很多地区全年皆冬;在大小兴安岭,森林中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在南岭以南,却又是长夏无冬的热带景象唐宋时代的诗人大多活跃于长安、开封、洛阳等四季分明的中原地区,因而创作出大量随春日而欣喜,伴秋风而感伤的著名诗句。假设李白、杜甫长年生活在高寒的青藏高原、湿热的海南或者四季如春的昆明,他们为我们留下的诗句又将是怎样的呢?那词句还会有这么多伴随着东风、西风的感叹吗?

不仅仅“东作”是“春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唐诗宋词中,“春风”总是被说成是“东风”。

随手可以拈出许多诗句来。

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这里的东风无疑就是春风,不仅有春风、春雨,还有春雷了。

李白在《落日忆山中》的诗句:“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这好像是“东风”的名词解释了。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唐,丘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东风轻扇春寒。”(金,段克己)

这些诗句都是把“春风”说成是“东风”。

下面这句词:“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宋,周邦彦《蝶恋花》),又丰富了“东”与“春”的关系。因为这里的“东君”是“春神”的意思。

由东风自然想到了西风,既然中国人把“春风”唤作“东风”,会不会把“秋风”叫做“西风”呢?

“百度”或“Google”一下“西风”,一下子跳出许多与“西风”有关的诗句,果然中国人把“秋风”叫“西风”。

如:李白的《长干行》中有诗:“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杜牧:“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刘禹锡:“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

清代的纳兰性德的诗:“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红楼梦中宝琴写:“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贾岛有一著名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有趣的是全唐诗卷900有一首吕岩的诗,诗中有一句“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仅仅把秋风换成西风,全诗意境依旧,可见秋风和西风,完全可以互换。

毛泽东古典诗词功夫深厚,他的诗词对西风的使用与古诗词并无二致。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其实东风与春风,西风与秋风并无必然的联系。在别的国家未必东风是春风,西风是秋风。这是中国的特权。在中国为什么“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总是可以替换“春”和“秋”这两个季节词?这是因为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

中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我们知道季风是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大海由于热惰性的缘故,升温较慢,此时与大陆比,海洋上的气压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秋冬之际,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明显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

我们知道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因此春天季风从东面或东南来,秋天季风从西面或西南来,因此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把西风叫秋风。

仅仅这样说,还没有揭示问题的要害。其实中国人这样说,还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有一个叙述者的位置的问题。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

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但是对于中国西南地区而言,季风不是从太平洋吹来,而是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因此春风就不是东风或东南风了,而是西风或西南风了。

对于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和伊犁地区,春风是从北或西面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因此春风应是北风和西北风。

亚洲1月季风图:在冬季,由于亚洲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因而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由于气流从西北方大陆上流过来,因而冬季风在我国境内以西北风为主,南下的冷空气寒冷干燥,降水很少。亚洲7月季风图:到了夏季,大陆温度高过海洋,海面上的高压加强,而大陆则出现热低压。这时影响、控制我国东部地区天气的主要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而发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则可以吹拂到我国的西南山地。随着盛行风向在季节交替间的转变,我国中东部地区也就出现了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另外季风是有界限的,东南季风只是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就吹不动了,因此此线以西,春风与东无关。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由此可见,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话语权。

但是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的视角,因此中国人说春风是东风,秋风是西风。

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视角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一个区域叫南方还是叫北方,这是一个视角问题。中国人的南方、北方是以中原为观察的位置。如果从华南的位置看,就不是这样的方位了,从新疆和东北看也是如此。

还有南山、北山的问题,完全是一个观察者的位置问题,比如秦岭对于西安人来说是南山,但是对于汉中、安康等秦岭以南汉中盆地的人而言则是北山。一个山被称为南山还是北山出现在流行的话语里,取决于话语权。

一般而言,中心文化区、主流文化、主要民族居于何处,何处就成了产生各种方位词时观察者的位置。比如西部这个词在美国很流行。这是因为早期的美国,主流的民族和主流文化在东部,因此不说东部,只说西部。这一点与中国很相似。

与此相反,“远东”这个词在俄罗斯很流行。这是因为俄罗斯的主流文化在西部。加拿大很流行“北方”一词,这是因为加拿大的大部分人口和城市都集中在南部与美国接壤的边界一带。

西安全年风向频率指示图:这是西安地区一年中风向频次的统计图,其中长轴代表着最为盛行的风向。除去季风,山脉走向等地形因素也是影响风向的重要原因。不难看出,地处关中盆地的西安一年中以东北风为主,其次是西南风,而西北风、东南风却比较少见。翻寻一些写于古代长安的诗词歌赋,诗人们所钟情的东风、西风是否就是这张图中的东北风和西南风呢?

河流向何处流,也反映了词语中的地理意识,反映了谁说了算的问题。中国的几条大河都是向东流,比如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钱塘江等,但是西北的一些河流并不向东流,如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额尔齐斯河,天山深处的伊犁河,河西走廊的疏勒河都是向西流;还有西南横断山区的几条大河澜沧江、怒江等都是向南流。

但是中国说起河流的流向来,好像“大河向东流”是天经地义似的。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主题曲“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就透漏了中国人内心的秘密,天上的星星朝北斗是有天文学中规律制约的,但是大河向东流却不是地理学的规律使然,但中国人认为这二者是等价的,是一回事。尤其有趣的是,中国人碰到向西流的河流,干脆称之为“倒淌河”。去青海湖的路上,一过日月山,会碰到一条向西流的河流,导游会给你介绍说这是倒淌河。怎么向西流就成了“倒淌”?被称为“倒淌河”的河流在中国还有一些。仅我所知,辽河在民间也被称为“倒淌河”,因为东辽河向西流,辽河主流向西南入海;此外,四川泸州有一条向西流的河叫做“倒流河”。

我曾读过一首民歌,说的是爱情的忠贞决绝。其他的记不清了,只记得其中一句说,要断除非“秤砣浮起水向西”。只有水向西,情断才可原谅,可见国人对“水向东”信任之深。

不仅西北地区如此,也不仅百姓如此认识,就连大知识分子也是如此。我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袁家渴记》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注释中是这样说的:“反流,指水自东向西流,因为它与一般的流向相反。”

由河流想到了节气。

中国流行二十四节气,在日历和月历牌上都印有“立春”,“惊蛰”,“寒露”,“小寒”,“大寒”等字样;但说实在的,这只是黄河中下游,也就是中原一带的气候和节气,在珠江流域,在两广和闽浙一带就不灵了,到了新疆和西藏,还有东北也对不上碴。由此也看出了黄河流域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以上种种让我想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语言中深藏了一些地理意识,这些地理意识中深藏了一些话语权问题。在这些地理词汇中,一些地区一些人的观察和感受得到了肯定和流行,另一些地区另一些人的观察和感受却被忽略了。(文/单之蔷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9期卷首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6高考地理知识点及考点答题要点(28)
下一篇:早古生代地球的演化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相关文章
【中国人为何把“春风”叫“东风”】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