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7-24 11:50
兴趣是一个古老的现代的永恒的话题,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兴趣”二字入手,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体会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课堂兴趣氛围的前提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习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饱满的工作激情进入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要和蔼可亲、态度诚恳,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做到精心指导、耐心诱导、诚心疏导和细心辅导。“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鼓励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诱发学生学习情感的积极投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求面积的最值》一课时,我就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怎样裁面积最大?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想法因势利导,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讨论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很好地掌握了如何从一个三角形裁下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
三、感知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符合青少年思维认识的过程。教育学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符合初中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操作感知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教师就应该多给他们创造动手、脑、口的环境,让他们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例如:教学《确定圆的条件》时,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先自己动手操作,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一步一步探索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结论,并应用这个结论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破损的轮胎如何复原,考古学家遇到“破镜重圆”,如何设计保护三颗古树的圆形广场等问题,每个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整节课没有老师生硬的讲解,有的是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学生兴致盎然的操作,探索,交流。
四、多媒体辅助手段,变厌学为乐学
对于一些记忆性的教学内容,学起来枯燥无味,在很多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提不起来。因此教师讲课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使内容立体化、动感化,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抛物线的平移,直线和园的位置关系,园和园的位置关系等等都可以采用多媒体。这样把抽象的空间形象转化成直观形象的东西,化难为易,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整个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设计多样练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达到“和谐高效”,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迎来教育的春天!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姜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