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球磁场成因

逍遥学能  2016-07-13 10:24

关于地球磁场的来源,早期历史上曾有来自北极星的传说,但是到公元17世纪初就已经认识到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不过当时仍不清楚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地球磁场观测和地球结构的研究不断增多和深入,对地球磁场的来源先后提出了10多种学说。这里按照历史的先后对一些各有一定根据或设想的地球磁场来源学说作简单介绍:

(1)永磁体学说,是最早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存在巨大的永磁体,由这永磁体产生地球磁场,但后来认识到地球内部温度很高,不可能存在永磁体。

(2)内部电流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存在巨大的电流,形成巨大电磁体产生地球磁场,但是既未观测到这种巨大电流,而且巨大电流也会很快衰减,不会长期存在。

(3)电荷旋转学说(公元1900年,简写作1900),认为地球表面和内部分别分布着符号相反、数量相等的电荷,由地球自转而形成闭合电流,由此电流产生磁场,但这学说缺乏理论和实验基础。

(4)压电效应学说(1929),认为在地球内部物质在超高压力下使物质中的电荷分离,电子在这样的电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和磁场。但理论计算出这样的磁场仅有地磁场的约千分之一(10-3)。

(5)旋磁效应学说(1933),认为地球内的强磁物质旋转可以产生地球磁场,但这种旋磁效应产生的磁场只有地球磁场的大约千亿分之一(10-11)。

(6)温差电效应学说(1939),认为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热量,使熔融物质发生连续的不均匀对流,这样产生温差电动势和电流,由此电流产生地球磁场,但理论估计也同地球磁场不符合。

(7)发电机学说(1946-1947),认为是地球内部的导电液体在流动时产生稳恒的电流,由这电流产生地球磁场。

(8)旋转体效应学说(1947),是根据少数天体观测得到的经验规律,认为具有角动量的旋转物体都会产生磁矩,因而产生磁场。这一学说需要使用一无科学根据的常数,5年后又被提出这一学说的科学家根据精密的实验结果加以否定了。

(9)磁力线扭结学说(1950),认为在地球磁场磁力线的张力特性和地核的较差自转,会使原始微弱的地球磁场放大,由此产生地球磁场。

(10)霍尔效应学说(1954),认为在地球内部由于温度不均匀产生的温差电流和原始微弱磁场的同时使用下,会由霍尔效应产生霍尔电动势和霍尔电流,由此产生地球磁场。

(11)电磁感应学说(1956),认为由太阳的强烈磁活动通过带电粒子的太阳风到达地球后,会通过地球内部的电磁感应和整流作用产生地球内部的电流,由此产生地球磁场。在这些学说中,只有发电机学说(又称磁流体发电机学说)在观 测、实验和理论研究上得到较多的证认,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地球磁场学说。

(12)自由电子旋转说,是民间地球科技爱好者王金甲根据分子原子学提出的。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见原子结构图)。

火山爆发使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高温世界。19世纪末,著名物理家居里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发现磁石的一个物理特性,就是当磁石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原来的磁性就会消失。后来,人们把这个温度叫“居里点”。按照“居里点”的的结论地球内部不能有一个永磁体。

按照物理学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在6000K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电子逃逸出来,在内核与地幔间会形成一个汽液态的充满自由电子的负电球层(液体外核)。

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可以总结出这样一句话“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磁场必须有电子移动。

地球磁场象一个直流电磁场。地球的高温、高压使地球内核原子失去电子而强金属化,而不易流动,呈固体状态。地球内核逸出的大量电子集中在相对内核压力小的液体外核球层,外核球层由于得到大量自由电子而呈非金属状的汽液态。自由电子随地球自转象直流线圈的电子运动相仿,所以地球在空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磁场。

地球自转,使液体外核呈现一个扁球体,地球倾斜自转使天体引力倾斜。倾斜的引力使液体外核赤道面亦倾斜。液体外核的赤道面,既受内核自转控制,又受天体引力拖拽,导致磁极既不与地球自转轴重合又不与黄道面垂直。

自由电子旋转说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地形、河流、气候与聚落
下一篇:欧Ⅱ标准是什么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探索地球磁场成因】相关文章
【探索地球磁场成因】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