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7-07 08:37
随着新课程走进校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成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对于采取课堂授课制的中学教学而言,其实质是充分利用资源,更加积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时”、“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是主体性原则,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原来单一的知识目标发展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观念改革上的一大跨越。高中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处处突出和渗透了数学是科学、是文化、是工具的观点和意图,只有真正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第二是现实性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进入课堂教学新境界。
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深刻领悟教材,仔细揣摩教材,客观的分析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成为对教师备课的核心要求。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张奠宙教授说:“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数学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教学的进程呈“螺旋式”上升模式,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之所以不断扩大,就在于“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协调。数学知识的创新主要靠想象、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而不是靠严格的推证,若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创新的“成果”经不起推敲,也就难成“正果”。数学课堂教学正是让学生“领悟”这个过程,并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比如,“触摸”概念,发现“定理”,认识“定理”并证明应用“定理”,便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是合作互助原则,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的目标达成。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百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优秀生与学习困难生的关系,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如果处理不好这个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反会加剧两极分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实现师生互动合作,突出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门艺术,从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