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涵义,赏析诗句,是非在理

逍遥学能  2013-05-03 15:06

诗论诠释题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它往往列举一些古代诗论,或者援引前人关于本首诗歌片言只语的评述,然后要求考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近年来,诗论诠释题频频出现, 2005 年 16 份高考试卷中竟达 6 题之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地解答诗论诠释题呢?

明晰诗论涵义是解题的前提。题目中出现的诗论,可以是前人关于诗歌的一般论述,可以是前人对本首诗歌所作的评论。由于时代与认知的不同,考生对诗论的内涵就有一个理解的过程。 2003 年全国卷:“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诗眼”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地说,“诗眼”应当集中体现诗歌的思想性,应当具有诗意的情趣性,还应当具有与全句以至全篇的关联性。如此这般,方能真正理解“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内涵。 2004 年北京卷,“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rdquo 学习方法;面对苏轼的这段诗论,我们必须细加掂量其中的“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此村学中至陋语也”等词语。“决非”是肯定不是,还是肯定不仅是?看两个“决非”所评述的诗歌,当然是写桃李、写红莲;但再揣摩“写物之功”的意味,是说这两首诗歌体现了描摹物态的功力与水准,于是我们不难作出判断,苏轼说的是“不仅是”,说的是它们不仅逼真地描摹了物之形,而且生动地传达了物之神。而所谓“村学中至陋语”,自当是与之相反的见形不见神的状物败笔。如果我们不明诗论的涵义,那解题将如同瞎子摸象,不知西东。

紧扣诗论赏析诗句是解题的关键。对一首诗或者是对其中片言只语的赏析都可以是多角度的,内容的、形式的,主题的、技法的,叙述的、抒情的,等等;而诗论就给了我们一个赏析角度的限制,使我们从无限的可能回归到唯一的能够。 2004 年安徽卷,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这是一个“寻常”的细节,但又是“最奇崛”的细节:“开封”是寻常的,但“行人临发又开封”就是“最奇崛”的。因为书信已封缄,在此之前也许诗人已经封拆几回,捎信人就要上路了,再一次拆封添字,唯恐有所疏漏,足见诗人的情深意长。 2004 年辽宁卷,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俞陛云虽是整体评价上阙,但“絮飞花落”。主要还是就“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两句而言。换言之,这两句是哀景写哀情,还是哀景写乐情,直接事关“旷达”与否。如果我们着意于青杏的生机、燕飞人家的情趣、天涯的开阔,那自当是旷达,是乐情;如果我们着眼于青杏酸涩、芳草愁情之喻,又何妨以为伤春、惜春的哀情?只要紧扣俞陛云的评述,言之成理即可。 2005 年全国卷,吴涛的《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情味”是相对于诗歌所描述的季节气候而言的,它是诗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主观情感。春夏之交,乍暖还寒,于是想起乡里;诗首的“游子”也里暗蕴思乡的情愫,“一夜蛙声歇”更写出了诗人的辗转反侧。如此说来,诗论不仅限定了解题的角度,同时也提供了解题的入口。

是非在理、自圆其说是解题的诀窍。当诗论题中出现“你是否同意……”“你同意吗”这样的词语,也就意味着你可以“是”,也可以“否”,只要紧扣诗论,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而判断“圆”的标准,一是对诗意的阐述,二是对诗论的诠释。 2005 年上海卷,“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苏武《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旅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我们可以同意苏轼的说法,因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尽夸张之能,写尽了瀑布的气势,且以“银河”作喻,使未历者历历在目,所以就瑰丽奇特而言,当然胜于徐凝的“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我们也可以不同意苏轼的说法,因为徐凝笔下的“雷奔入江不暂息”“一条界破青山色”,视野开阔、声色俱全,相形之下,李诗就显单一了。所以能够作出两种迥乎不同的判断,不仅因为诗歌本就留有见仁见智的空间,还在于苏轼只是说“不与徐凝洗恶诗”。而没有明有其“恶”在何处。正因为苏轼诗论留下的空白,使我们可顺其意,说徐诗恶,也可逆其意,说徐诗佳。

诗论诠释题的解答,当然不只是上述的前提、关键与诀窍,因为任何诗歌鉴赏题都与知人论事、通晓全诗密切相关。只是我们在关注解题的一般原则的同时,能考虑诗论诠释题的特点,那么,对我们的鉴赏与解题肯定是有益处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学会取舍敢放弃
下一篇:地理论述型试题解题方略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明晰涵义,赏析诗句,是非在理】相关文章
【明晰涵义,赏析诗句,是非在理】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