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6-25 09:22
作为身处第一线的教师,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这些年来的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矫枉过正”现象,不少同行的教学行为陷入了“厚此薄彼”的误区,令人忧虑,发人深省.
一、厚学生主体作用,薄教师主导作用
过去常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进行“一灌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是过于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极端结果.教师“独霸课堂”,与“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这一理念相违背.新课程倡导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教学方式,“独角戏”、“满堂灌”的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摈弃.但是,出现了另一种异化的现象: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而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无法履行“平等中的首席”职能.这样的数学课堂想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恐怕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如何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呢?教师应克服“穿新鞋走老路”的心理,寻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平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二、厚探究性学习方式,薄接受性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与练习,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数学方式的改变,而且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但是我们据此把探究性学习当作是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那就走入了误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主要方式.新教材里必修课程5个模块中不少知识是靠接受性学习来积累的,选修课程系列里的基础内容如导数及其应用很多知识点依赖接受性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其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放弃“接受性学习”.可以说,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三、厚能力培养,薄知识传授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一方面,数学知识似乎没有了以往代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的系统性.于是,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突出对能力的培养,淡化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因倡导师生互动,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弱化,也使一些教师在课堂里陶醉于自己创造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跃气氛,不知不觉产生了轻视知识的念头与行为.重视能力培养就可以轻视知识传授了吗?
要重视能力不能以轻视知识为代价.知识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知识作基础不可能形成能力.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必须以知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基础或者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数学课程的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继承与发展.事实上,新教材更加强调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突出知识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更加重视知识.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知识与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四、厚电脑展示,薄人脑演练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加速,普通高级中学的信息技术装备也在不断改善,多媒体成了普通高中的基本设施.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多媒体已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接受,进入了仅凭借粉笔、黑板和教师一张嘴的常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全新境界.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真的成了“时尚”.有的学校为了体现现代教学技术水平,强行规定教师每节课要用计算机教学,有的年轻女老师担心粉笔灰弄脏自己贵重的漂亮衣服而主动放弃粉笔与黑板,教师上课很少有现场板书,整节课教师只需动动鼠标,师生一起“围着屏幕看”,人机对话基本取代了人际交流.一旦计算机由辅助教学演变成了主宰教学,教师原来的讲解与演练仅成了电脑的播放与展示,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不可能及时反馈,学生的笔算训练没有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受到了阻碍.
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数学课程改革,反思具体的教学实践,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与行为上的极端化,避免进入“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误区,努力让新型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