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的潜在危险

逍遥学能  2016-05-12 11:23

70年代重组DNA技术建立以来,生物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专家对此技术潜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危险提出了质疑。例如转基因作物由于具备抗虫、抗除草剂等性状,其自身可能成为杂草;抗病毒作物的基因可能与其他病毒重组,而产生超级病毒;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因此专家建议,应关注生物技术的潜在危险

近代的生物技术、尤其是70年代初重组DNA技术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或者即将在医药、农林、轻工、环境保护等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少人认为生物技术将是未来10年高新技术发展的十大重点技术之一,更有人认为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不断膨胀的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粮食问题的关键技术。发展生物技术的重要性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以转基因作物为例,根据资料介绍,从1996~1999年全球已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其中包括有中国在内的4个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1999年的399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西葫芦、番木瓜等等,转基因作物的性状主要有耐除草剂、抗虫性(Bt)、Bt/耐除草剂、抗病毒等等。这里值得提出的是瑞士科学家不久前开发出可加快维生素A合成的转基因水稻,尽管尚未批准为商品化种植,但因其在解决营养不良问题上非常关键而普遍看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首推美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72%。

但是任何事物都会是一分为二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往往一样。如核技术有其明显造福于人类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核泄漏造成的污染。转基因作物这一新生活的高新技术也不例外,实际上在70年代重组DNA技术发展的初期就有科学家提出这技术潜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危险。随着各种转基因作物在实验室研究相继成功,从实验室水平向大田试验直至大面积商品化种植,对转基因作物持怀疑或反对的呼声在国际上也日益高涨。不少国家的民众、一些非政府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抗议、游行或抵制的行动不断。人们提出遗传修饰生物体(注:转基因作物就是其中的一种,国内常称为改性活生物体)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为此1992年由世界各国首脑在巴西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订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的使用、释放及议定书等问题上作了规定:“指定或采取办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即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险”。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在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支持下,我国已完成了《生物安全国家框架》的编制。通过《框架》的编制,确定了生物安全领域的立法计划、管理措施以及有关管理模式,并提出风险评估、监测及加强生物安全科研等措施。

遗传修饰生物体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转基因作物本身由于具备抗虫、抗除草剂等等性状,它本身可能变为杂草;通过花粉传播,把具抗性的基因转到一些野生近缘种去,可能使野生近缘种成为杂草;抗病毒的作物的基因可能与其它病毒发生重组,而产生超级病毒,给作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等。

科学家在开展科学研究时先后发现了一些生物技术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案例。

例如,美国康乃尔大学昆虫学家罗西(Losey)等1999年在“自然”刊物上发表文章指出他们在实验室水平上实验证明转基因抗虫玉米(也称Bt玉米)的花粉伤害美国公众喜爱的一种蝴蝶———大斑蝶幼虫。

由于大斑蝶幼虫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称为马利筋的杂草,他们在实验室中取马利筋叶片,每张叶片上放5条3日龄幼虫,实验重复5次。4天后记录马利筋叶片的消耗量,虫子的成活率和幼虫的重量,并以喂正常花粉或不加花粉作为对照。喂Bt玉米花粉幼虫第二天10%以上死亡,4天后死亡44%,而对照无死亡。幼虫对有Bt花粉的叶片摄取量少,生长缓慢,实验结束时重量上只有无花粉对照的一半。这报道发表不久后美国依屋华大学的昆虫学家在网上公布了类似实验室的大田实验结果,马利筋叶片是从田内或田边收集,大斑蝶幼虫是刚孵化的,结果是食用叶片上有Bt玉米花粉者48小时后幼虫有19%死亡,而对照无死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6高考地理知识点及考点答题要点(20)
下一篇:为什么农历没有“闰正月”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生物技术的潜在危险】相关文章
【生物技术的潜在危险】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