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5-08 10:19
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印度半岛国家主要指今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在唐代,尼泊尔称为尼婆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统称为天竺。唐与印度半岛国家的交往,均以佛教为纽带,佛教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汉代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起来。
与天竺的往来:
1、唐初,天竺的戒日王不时遣使来中国通好,天竺商船经常到广州、泉州贸易,郁金香、菩提树、棉布等传入中国。唐太宗一再派出使者回访。中国商人把绢、瓷器输往天竺。
2、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如法炮制,结果“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摩揭陀》),提高了我国的制糖技术。我国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我国的造纸术传入古印度,古印度从此结束了用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赤土国:
古国名,故地大多认为在今马来半岛。气候炎热,因其土地呈赤色而得名。简称“赤土”。607年,隋炀帝遣常骏等人访问其国,受到隆重接待,并派王子回访,建立友好关系。《隋书》《唐书》和《通典》等史书都记录了此国。
骠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缅甸境内。《新唐书》《旧唐书》中说它位于“永昌故郡南二千余里,去上都一万四千里”。国土范围东西长3000里,南北宽3500里,统治着298个部落,9个城镇和18个属国。802年,其王太子舒难陀曾率乐队和舞蹈家到长安表演,唐代著名诗人曾写《骠国乐》以纪其事。
那烂陀寺:
梵文Nalanda的音译,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的著名寺院,在今巴腊贡地方。建造于公元5至6世纪,寺内有八大院,僧徒人数众多,学习大小乘佛教和医方等,是古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唐代玄奘、义净等都曾在该寺研佛。12世纪末以后被毁。
玄奘:
唐代高僧,常称为“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他是我国佛教的著名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俗姓陈,名?,法号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在洛阳出家。因当时国内佛教各宗派说教不一,决心到印度取经,寻根究底。贞观初年,西出玉门赴天竺,第二年到达北印度。他先学习印度语言文字,收集各种佛教经典,然后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学习佛经。历时5年,成为学问博大的佛教学者。642年参加戒日王举行的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以其学识名震天竺。645年,携带大量佛经返回长安。随后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典籍,丰富了祖国文化。他曾将中国的音乐《秦王破阵乐》和《道德经》介绍给印度人民。他还将西游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说等,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这部书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中西交通以及考古的重要资料。
义净:
唐代高僧,俗姓张,字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幼时出家,遍访名师,专研戒律。他敬慕法显、玄奘业绩,立志西游。671年,37岁时,他只身自广东番禺搭乘波斯船赴印度,两年后在印度登岸。他在印度13年,历30余国。其间在那烂陀寺留学时间最久。先后得经书400部。685年,仍走海路归国,又在南海滞留十年,于695年到达洛阳,受武则天的礼遇,使他专心译经,先后译出佛典56部,230卷。他著述的《南海寄归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7世纪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