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3-03-10 23:14
专题6 明 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八股取士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明朝的建立,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调整;《大明律》,锦衣卫和东西厂的设置;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营建北京。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与职能
朝代
监察机构
职能
秦朝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两汉
刺史
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取得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北宋
通判
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情况元朝
御史台
国家最高监察机关明朝
提刑按察使司
负责地方监察和司法厂卫特务机构
锦衣卫负责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不受司法部门管辖。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科举制的发展
时间
阶段
概况
隋朝
创立
隋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
完善
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并实行“自荐求官”制度开元时任用高官支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宋朝
发展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减少考试科目,实行糊名法,增加取士名额。王安石变法中废除明经诸科,重视经义、时务、律令和断案明朝
弊端暴露
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极端中国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
名称
内容
影响
分封制
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诸侯的权利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固统治有利,但导致了地方分裂割据等现象的产生郡县制
在地方设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郡国并行制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直属朝廷导致“七国之乱” 等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编户齐民制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猛安谋克制
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加快了金的社会发展和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行省制
在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司制
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政和财政、监察、司法和军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土司制
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但他们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规律: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汉至宋朝实行郡县制,元朝以后实行行省制。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格。(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皇帝不理朝政,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陕北起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字狱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八旗制度;后金的建立及其与明朝的战争;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军机处的设立;清初的字狱。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名称
内容
影响
三公九卿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管理军事三公九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使皇帝能够有效掌握中央和地方权力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我国封建官僚制度趋于成熟省台院制
中央设立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和宣政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新发展内阁六部制
明初设立内阁,由低级官员组成。清朝继承并进一步完善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军机大臣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理藩院制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规律: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以加强君权为主要目的,皇权不断得到强化,而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受到牵制和制约。从发展进程看,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突出。明代废除了丞相,皇权空前强化。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两汉
汉承秦制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后期大量设节度使
宋朝
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
设路州郡,置通判、转运使
元朝
设中书省
行省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设三司
清朝前期
设军机处
趋势
中央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
地方权力日益集中于中央
(2007全国卷I .14)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D)
A.士兵由招募而,保证兵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条鞭法和摊丁人亩 农业 手工业 商业资本主义萌芽 对外贸易
一条鞭法;更名田;摊丁入亩与地丁银;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贸城市和市镇的蓬勃兴起;闭关政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意义或影响
备注
相地而
衰征
春秋齐
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税。承认土地私有。初税亩
春秋鲁
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实际的田亩数收税。承认土地私有。农业税的开始编户
齐民
汉
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田租、人口税、兵役和徭役。(更赋)我国完整的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编户的农民有四种负担。租调制
北魏
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田租(谷物)和户税(帛或布)。租庸
调制
隋唐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庸不再有年龄限制)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府兵制。以庸代役(实物代替劳役)。两税法
唐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改变了自战国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制度;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货币代替劳役)。一条
鞭法
明后期
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分担。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征收货币地租。摊丁
入亩
清前期
把丁税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生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废除了丁税。1、中国古代赋役的主要内容(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或其他苛捐杂税。2、中国古代赋役的演变趋势(1)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多少为主转变,如两税法;(2)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如一条鞭法;(3)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一条鞭法;(4)时间由不定时向定时转变,如两税法;(5)服役由必须服向可以拿钱物代替转变,如庸和募役法;(6)手续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一条鞭法;(7)封建人身控制由紧到松弛直至废除人头税;(8)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1)以人丁为征收标准:编户齐民、租调制、租庸调制;(2)以田亩为征收标准:初税亩、相地而衰征、方田均税法;(3)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中国古代农作物栽培、引进及推广
时期
表现
农作物品种
商朝
黍稷麦稻豆(五谷)魏晋南北朝
品种增多,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唐朝
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北宋
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从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清朝
玉米、甘薯不断推广种植;棉花、桑蚕、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新品种的引进
西汉
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桃、胡瓜、胡麻、胡豆等传入中原唐朝
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的菠菜等传入中国北宋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明中后期
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时间
表现
商朝
重视商业,以贝为货币;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成为“商人”春秋战国
商业发展,各地产品互相交流,形成了中原市场西汉
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同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相当频繁魏晋南北朝
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比较,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隋唐
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货币统一(开元通宝),市场发展(长安分为西市和东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唐后期农村定期举行草市)北宋
大城市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农村中有些集市发展为固定的市镇;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
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2011年全国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2009年全国Ⅰ.37)(32分)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表4: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0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2006年3月5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答: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 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答: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明从传统农业明向现代工业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2010年全国Ⅰ.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增”,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高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方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动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科举之学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答:(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2010年全国Ⅱ.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12分)
答: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6分)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答: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6分)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强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答: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4分)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 台湾府的设置 清朝的疆域
明朝与鞑靼、瓦剌的关系;明长城;俺答汗与明朝修好;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土尔扈特部归国;明朝对西藏的管辖;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明朝的土司制度;明清的改土归流;清设置台湾府;清朝的疆域。
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类型
表现
战争
反对民族掠夺的战争
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掠夺。匈奴与西汉之间,突厥、回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两宋之间,蒙古与金明之间都曾发生过这类战争民族征服战争
金灭辽、北宋,蒙古灭金,元灭南宋维护统一的平叛战争
这是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而进行的战争。康熙平定葛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民族政权间的战争
两宋时期的宋辽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和平
和亲
西汉与匈奴、唐与吐蕃回纥互市
汉匈的互市、北宋与辽夏的榷场贸易、明与鞑靼的互市出使
两汉时派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会盟
唐和吐蕃的会盟、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册封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怀仁可汗)、唐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云南王)、清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清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中国历代边疆各族的发展及与中央的关系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藏族
(P )7世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政权;贞观时,成公主入藏;8世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唐蕃长庆会盟。(P )[元]1246降元,设宣政院管辖。(P )[明]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册封宗教首领(顺治)达赖喇嘛和(康熙)班禅额尔德尼;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立金瓶掣签制度。蒙古
{西域}(P )[西]张骞于前138和119年两次出使,“凿空”;前60年设西域都护。[东]班超经营西域。(P )12世中后期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建立蒙古政权,灭西夏和金(1234年),招降吐蕃,征服大理;1271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灭南宋,1279统一,1368灭亡。(P )[明]初分鞑靼、瓦剌等部;永乐间,接受明封号;中期修长城;后期俺答汗与明修好。(P )[清]初,分三部,“联蒙制汉”;1757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1771土尔扈特部归国。??
女真
满族
(P )7世中期黑水、粟末两部强大;7世末,粟末大祚荣建立政权,玄宗封其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8世纪前期,设黑水都督府。(P )[北]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1114完颜阿骨打抗辽,1115建金,推行猛安谋克制,1125灭辽,1127灭北宋,1141绍兴和议,1234被蒙古灭。(P112)[元]被视为汉人。(P )[明]建州等部,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1616建立后金,皇太极改族名满洲,1636改国号为清, 1644顺治入关,1912被推翻。回纥
(P )太宗设瀚海都督府;8世中期骨力裴罗统一,玄宗封怀仁可汗;安史之乱助唐平叛;8世后期改名回鹘,9世中期瓦解。西迁新疆(维吾尔族)甘肃(裕固族)中亚。(P )1762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西南
(P )7世前期,(彝族、白族)南诏强大建立政权;8世前期,皮罗阁统一六诏,玄宗封其为云南王。(P )[宋]大理。[元]云南行省,设土知府和宣慰司管辖。(P )[明]永乐间设贵州布政使司,始改土归流。(P )[清]康熙平“三藩之乱”,1726年雍正完成改土归流。其他
匈奴(P )[秦]冒顿单于统一北方,占河套;(P )蒙恬夺河套,筑长城。(P )[西]初,和亲;武帝,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元帝,昭君出塞。(P )[东]初,分为南北,南臣汉;前期,窦宪、窦固大败北匈奴。突厥(P )6世中期建立突厥汗国;隋初分为东西两部;贞观初灭东突厥,俘颉利可汗,设都督府;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契丹(P 6)10世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夺取幽云十六州,947国号为辽, 1005澶渊之盟。(P )[元]被视为汉人。党项(P )1038元昊建夏, 1044宋夏和议。中国历代中央与边疆的(管辖)关系
西藏
台湾
云贵
新疆
北方
华南
东北
秦
(P )设九原(包头)、陇西(临洮)郡。(P )设桂林、南海和象郡。(P )设辽东郡。汉
(P )武帝设滇、夜郎郡,赐滇王、夜郎王印。(P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西域正式开始归属中央政权。设河西四郡。(P )设南海等九郡。吴
(P )孙权派卫温 、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洲。唐
(P )贞观时成公主入藏;8世纪初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9世纪唐蕃长庆会盟。流求。(P )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P )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P )726年在黑水??设黑水都督府,玄宗封粟末??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这些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元
(P )设宣政院管辖,标志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P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P )设云南行省。设土知府和宣慰司管辖。(P )设甘肃行省和岭北行省。(P )设江西和湖广行省。(P )设辽阳行省。明
(P )设乌思藏和朵甘都司;建立僧官制度。(P )164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P )设贵州布政使司。(P )设奴儿干都司。清
(P )顺治赐 “达赖喇嘛”,康熙赐 “班禅额尔德尼”;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建金瓶掣签制度。(P )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P137)1683年施琅败郑克?,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P )康熙平“三藩之乱”,1726年雍正改土归流。(P )1672年设伊梨将军。(P )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P )设广东和广西省。(P )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2007年全国Ⅱ.17)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A.金瓶掣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互相指定 (2009年全国Ⅱ.14)图3所示战役是A、明朝与瓦剌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2008年全国Ⅰ.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史宇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土尔扈特回归租国大事年表
1629年
漠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部徒步仗尔加河1632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1640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各王公会盟,制定《蒙古—卫拉持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的根本大法1644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部阵亡1645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迫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部游牧区域。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部征兵。1655年
土尔扈特部同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1657年
土尔扈特部向清朝 “贡驼马二百余。”1672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部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部征兵。1696年
土尔扈特部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葛尔丹1712年
土尔扈特部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士访土尔扈特部,途中为俄国所阻。1714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部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1731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部汗国。1756年
土尔扈特部汗回使团到热河汗宫觐见乾隆帝。1765年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部的侵扰和掠夺。1770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二万余人参扣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 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1771年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抵伊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剩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摘自马汝珩马大正《飘落异域的民族》等
(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答: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8分);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4分)。(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分)答: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分)。(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时期
特点
原因
秦汉
(1)交通广:以陆上丝路为主,海上丝路开始开辟;(2)范围大:同朝鲜、日本、西亚往密切;(3)形式多:既有使节往,也有经济化交流;(4)地位高: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流的新纪元;(3)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西亚、那样、南亚诸国的联系;(4)秦汉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5)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隋唐
(1)范围更广泛:和非洲有直接往;(2)形式更多样:出现使节往、派遣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3)政策更开放:鼓励外商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做官(1)政治稳定;(2)经济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对外交通发达;(4)对外政策开放;(5)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化交流的中心明清
(1)对外政策有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2)侵略与反侵略成为此时对外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3)出现“西学东渐”。(1)明朝国力强盛和统治者开明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2)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而实行闭关政策;(3)欧洲殖民者为加强资本原始积累,利益有利时机侵略中国;(4)列强的野蛮行径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的抵抗中国古代对外交通发展趋势: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海路并举;宋代以后以海路为主;明末清初,海路受到限制。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对外贸易中伴随着经济化交流;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外贸易由开放到受到严格限制。
(7)明清时期的化
科学技术 进步的思想家 明清小说 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化的特点;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的著作成果;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明清小说;《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利玛窦与西学东渐。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比较
著作
内容
地位
《齐民要术》
系统地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储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一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农政全书》
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天工开物》
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外国学者称他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比较角度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
政治条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经济条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方案,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
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概念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于战国李悝变法,商鞅规定奖励耿耕织,禁止弃农经商,汉帝重视农业政策,清楚回复经济饿调整等。一方面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华贸易。表现
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强调民本意识;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原因
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政治: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要:防止倭患,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评价
积极(古代前期以积极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古代后期以消极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抑制,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消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拉大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古代学
学形式、成就、代表人物
时代背景
学特色(风格特色)
先秦
《诗经》以四言为主,采用重叠句的句式;语言丰富,内容古朴,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楚辞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的新体诗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两汉
赋(司马相如《子虚赋》)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盛行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唐
李白(诗仙)盛唐具有盛唐浪漫主义风格杜甫(诗圣)唐由盛转衰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白居易晚唐大多批判社会黑暗宋
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商业繁荣,城市生活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求;“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的表达情感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的抒发情感,可配乐演奏元
曲: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不满。通俗生动,有的反映社会现实,有的批判社会黑暗明清
小说:“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批判现实的作品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对学的需求增多;社会识字率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的不断完善;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人对现实进行批评数量繁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表达手法丰富;思想内容多变,既有歌颂商人、农民的作品,也有批判封建制度的力作;艺术水平高超,人物形象丰满(2007年全国Ⅱ.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2011年全国卷.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