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3-03-10 14:19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那么,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如何体现上述要求,开展创造性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可以说,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方面,活动课作为开展历史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独有的优势。
所谓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知识等层次得到发展。在此,笔者就如何开展好历史活动课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开展历史活动课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组织、指导、示范的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2.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活动课要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还要注意方案实施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兴趣产生的影响。
3.实践性原则:历史活动课要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因此 初三,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如搜集、阅读、调查、动手制作等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