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5-06 10:32
高2015级第一期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第1卷(单项选择题 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蔓菁/瓜蔓 忸怩/亲昵 裨益/裨将 模具/模板B.淬火/猝发 青苔/舌苔 角色/角斗 通缉/编辑C.朔日/溯源 果脯/胸脯 巷战/巷道 顷刻/倾倒D.?目/嗔怪 创造/创伤 菲薄/绯闻 唱和/和面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先驱 杂揉 揭竿而起 轻歌曼舞B.桂冠 枢纽 中流砥柱 提要勾玄C.拇指 粗砺 竭泽而渔 卑躬曲膝 D.神州 算账 攻城略地 与日俱增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家庭的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医疗服务过程中“见病不见人”,不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服务不到位,说话态度不好,________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医疗纠纷。A.词的标题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二.(9分,每小题3分)朦胧诗,一个时代的记忆“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诗坛,对传统诗歌创作方法和艺术规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文革”动乱使中国新诗自50年代以来的线性发展突告中断,诗的艺术方式为意识形态的动机所规定。意识形态的需要几乎中断了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联系,使陷入孤立的新诗只能听凭政治驱使,从而把艺术和诗歌本身的美丢失殆尽。但是,在这种失去自我的“伦理”现状中,仍然有灵魂未被完全湮没的少数者,他们勇敢地面对荒谬,努力寻找失去的自我。朦胧诗人们正是这样一群在黑暗中凭借着诗歌艰难摸索的精神突围者。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隐喻、蒙太奇、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并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总体象征的艺术方式。这种总体象征具有朦胧性和多指性,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介入,因而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诗坛来说,它又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对当时的读者群来说,它的确不够明了和通俗易懂。因而被批评者赠以“朦胧”的称号。这类新诗潮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思想倾向即人本主义:注重自我表现,首先确定自我的独立存在,营造以“我”为主体的叙事方向。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的生命意志;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有些“朦朦胧胧”。这些作品因为自我的意识强烈,从而阅读起来确实有些叫人似懂非懂。这也是这一群体引来责难的主要口实。一时间,这种“朦朦胧胧”成为中国诗坛无法回避的话题。但是此时,“朦胧诗”这个概念还没有诞生。1980年3月,《诗刊》发表了评论家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他评价这些作品“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认为他们是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分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使诗意显得晦涩怪僻,整体意境荒诞而诡异,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讥讽为“朦胧体”。无意之中,新诗潮得到了一个正式的称谓:“朦胧诗”。必须承认,章明的批评并非无中生有。以后的事实也证明,朦胧诗的这些诟病的确是它的致命伤痛。但是 “朦胧诗”也并非科学的诗学概念,只是为了叙述之便而沿用的约定俗成的提法。所以说“朦胧诗”其实也并非是朦胧的诗歌。而是被世人称之为“朦胧诗”的诗。用舒婷的话来说,“所谓朦胧诗,一顶约定俗成的帽子。”朦胧诗的产生中还有一件事是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与此同时,文革也为朦胧诗的产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创作环境、题材和创作心理需要,朦胧诗的创作主体是当年文革参加者和上山下乡的知青,这些朦胧诗的中坚诗人,大都在文革期间开始了写作。朦胧诗的题材相当一部分与文革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都带着一点伤痕文学的性质,不同的是,当“伤痕文学”尚停留在对“反思文革”可以容许的最大限度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朦胧诗”却早己完成“诗意”和“诗艺”的双重蜕变,诗人们不仅开始对诗进行政治观念上的思考,也开始对诗的自身规律进行认真的探索。朦胧诗以其特有的冲击力和魅力影响了整整一代人。6.下列关于朦胧诗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朦胧诗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种对传统诗歌创作方法和艺术规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的新诗潮诗歌。B.朦胧诗的题材与文革动乱的背景相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都带着一点伤痕文学的性质。C.朦胧诗的创作主体是当年文革的受害者和上山下乡的知青,这些朦胧诗的中坚诗人,大都在文革期间开始了写作。D.朦胧诗人是一群勇敢地面对荒谬,努力寻找失去的自我在黑暗中凭借着诗歌艰难摸索的精神突围者。7下列对朦胧诗人引来责难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表现手法,并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对传统诗歌创作方法和艺术规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B.由于创作要求审美主体的介入,使之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这对当时的读者群来说,它的确显得不够明了和通俗易懂。C.作品因为自我的意识强烈,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从而使读者产生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叫人似懂非懂。D.过分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使诗意显得晦涩怪僻,整体意境荒诞而诡异,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朦胧诗只是为了叙述之便而沿用的约定俗成的提法,是被世人称之为“朦胧诗”的诗。因此,它并非科学的诗学概念。B.虽然人们对朦胧诗的种种诟病的确是它的致命伤痛,但作者还是认为章明的观点过于苛责,朦胧诗特有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C.朦胧诗大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思想倾向即人本主义: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的生D. 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l2题。以骁勇闻业犹手刃数十百人帝以业老于边事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金黄的稻束? (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举两例简要赏析。(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戴望舒《雨巷》)(3)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5) ,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6)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7)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8)学而不思则罔,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分)秋,一本让人品读不尽的大书!高2015级第一期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答题卷 第11卷(非选择题 共70分)四(36分)11.(1) (4分) (2) (4分)12.(1) (3分)(2) (3分)13. (3分)14.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15 处)(5分)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秦伯篇》)15.(1)( ) (2分)(2)(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她飘过,像梦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