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逍遥学能  2013-03-06 01:33




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学案导学
1、区域的主要特征
①区域的概念(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②区域的基本特征(b)
基本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
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c)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3、区域产业结构
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经济发展水平、资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①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5、工业化的阶段
工业化的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6、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和通讯基本形成网络。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7、东、中、西差异
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a)
范围:东部(辽冀京津苏沪浙闽粤桂)、中部(内蒙古黑吉晋豫皖鄂湘赣)、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
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图示(c)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经济发
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以重型产业为主,其中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工业化
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快,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0%;企业形式多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4%;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化进程慢;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0%;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镇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
对外开放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吸引外资能力较强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
科技教
育水平较高较低
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东部地带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b)
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8、南方和北方
①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a)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②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b)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区域
项目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棕壤、钙质土、黑土红壤、砖红壤






农业产业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产业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发较早,开放程度高
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限制因素水资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不够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地水土流失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渤海湾地区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治理环境,加快产业的升级改造,协调好人地关系
9、西部大开发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b)
范围: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有人口约3.6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6%。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三个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意义:⑴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⑵有利于东、西部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⑶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转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⑷有利于再造一个川秀美的西北,改变生态环境,为全国特别是东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10、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b)
成效与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双赢”,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
11、资跨区域调配的经济合作
①资跨区域调配的意义(b)
我国资丰富、种类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能和水资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c)
⑴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引水向北,途经鄂、豫、冀、苏、鲁、津、京7个省市,供水至华北、西北地区。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等河道作为主干线进入天津。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东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开渠输水,途经郑州、石家庄,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生态环境。
【拓展提示】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⑵西气东输工程:主体工程是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出发,由西向东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西、河南、安徽、江苏,终点到上海市。沿途将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并跨越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全长4000多千米。工程总投资预计高达1200亿元,输气量最终达到200亿立方米/年。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沿线的河南省、安徽省等供应天然气。
【拓展提示】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可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⑶西电东送
北通道: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西、陕西)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水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
南通道: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并以开发贵州等火电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地区送电。
【拓展提示】西电东送的意义:可促进西部地区的资开发,将其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为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并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
③资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
资跨区域调配对资调出区、调入区及资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地理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要评估工程对涉及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对不利的影响要采取工程或技术手段加以克服。
南水北调:输出区可能出现水资紧张,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输入区获得水资,改善当地水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北方地区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西气东输:输出区将资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和综合使用,改善产业结构,但管道的建设易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输入区可以缓解能供应紧张局面,改善能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西电东送:输出区加快电力开发和输电线路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水电站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坑口火力电站易加剧环境污染;输入区获得充足的电力供应,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
12、产业转移
①我国产业转移到基本特点(b)
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因环境、资问题,为寻求廉价资和低成本进行的产业转移;
中国台湾企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IT)产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进行的产业转移。
②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
产业转移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区域产业发展在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阶段以后,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才可能逐步减轻。
【拓展提示】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次转移第二次转移
时间改革开放初20世纪90年代
转移方向由香港向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向邻近地区
转移产业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劳动、资密集型产业
转移原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参与国际分工珠江三角洲相对发达,
产业结构优化
对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加重环境质量好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案
下一篇:环境概述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关文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