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5-04 08:03
梵净山 由地理网资料整理
梵净山自然风光集峨嵋之秀、黄山之奇、华岳之险于一体,自古就有“众岳之宗”的美誉。
它群峰耸峙,雄居黔东群山之上。顶峰风凰山海拔2570.5米,次峰老金顶海拔2493.4米,烂茶顶海拔2412米。诸峰与四周低山、河谷盆地相对高差在2000米以上。河谷幽深,岭多脊刃,流水湍急,跌水飞瀑十分普遍,干支交汇处多成大飞瀑,如黑湾瀑布、铜厂淘瀑布、鬼门关瀑布等,落差在15米以上者有23处之多。“鬼门关”两边高峰耸立,盘溪河一泻而下,突然跌入40一60米的深谷,仅五六米宽的花岗岩河床被水蚀磨得明亮光滑,俯瞰幽谷,阴气森森;抬头仰望,只见一缕青天,恰似到了“奈何桥头”。山中断崖遍布,水随山势,山随水转,山水交融,气象万千。青龙洞飞瀑,汹涌澎湃,水从岩壁上直泻而下,高达七、八十米,激起数丈白雪,声势雷动;滴水崖涓涓细流,从五、六十米断崖上漫空洒下,似仙女的舞袖,给梵净山平添一种纤丽的秀色。九龙池平铺在2000多米的山巅,池水清澈见底,水面波平如镜,向人间展示着天上的仙境。
梵净山在地质构造上位于穹状背斜轴部,山体抬升后,节理发育的水平状板岩在寒冻风化作用下雕塑成嶙峋怪石,故而山中奇峰突兀,怪石林立,如万卷书、蘑菇石、擎天柱,老鹰石、锯齿石、太子石、新老金顶等。山巅的新老金顶百峰雄峙,高出四周百十米左右,新金顶由层理十分清晰的水平状板岩组成,从侧面眺望,是一堵80—90米的大屋,层层板岩恰似一册册巨大的线装书堆成的万卷书库,故称之为“万卷书”。老金顶是由千枚岩组成的一柱孤独石峰,相对高差在90米以上,形态挺拔峻峭,四周悬崖绝壁,难以攀登,而石峰顶面仅30多平方米,且为一条40米深、宽约2米的狭缝把其一分为二,缝中有一石拱桥相连,名为“天仙桥”。“舍身岩”是金顶上最险要之处,一块长约1.5米的石头悬空伸出,脚踏上时,微微晃动,站在石上低头俯视,但见万丈深渊,不免头晕目眩,冷汗淋漓。山上雄伟壮观处莫过“九龙壁”,九龙壁横宽约2000多米,垂直高差ii00多米,每当晴雨变换之际,云飘雾缈中九龙隐约舞动其中,向人间显示仙境的梦幻。
自古梵净山就是佛教名山,曾被称之为三悟山、三山谷、九龙山,到明万历年间改为今名,故而山中也有许多人文景观和故址,如明代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清道光年间禁砍山林碑、金顶摩崖石刻等。历代在山上山下修建了大量的庙宇,如山下的四十八座脚庵,山上的水源、坝梅、护国、天马寺称为四大脚庵,增添了自然山水的人文内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众多庙宇已毁之殆尽,今仅见其规模宏大的遗址。
天然基因库
梵净山地处中亚热带,古老的地质基础、复杂的地形和温暖多雨的山地气候,十分有利于动植物的生息繁衍,物种类型极为丰富,天然植物和环境保存比较完好,因而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基因库”。
梵净山森林覆盖率在76%以上,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有406种之多,其中贵州紫薇、贵州杜鹃、梵净山冷杉、黔蜡瓣花为其特有物种。此外,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山中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古热带及更古老的孑遗植物,如银杏、连香树,以及铁杉、冷杉、长苍铁杉、南方红豆杉、穗花杉等。尤其珙桐林集中分布在海拔1300—1800米之间,有11片之多,总面积80多公顷。珙桐为我国特产单属植物,树形高大挺拔,成年树高在20米以上,花形美丽奇特,花的两枚白色苞片形如白鸽的双翅,花序恰似鸽头,故名中国“鸽子树”,是世界著名的观尝植物。每年五有盛花时节,遍山的珙桐花似数万只白鸽在微风中召示人类的和平,故又称珙桐为“和平树”。自然保护区已发现陆栖脊椎动物304种,其中兽类57种,鸟类173种,两栖类34种、爬行类46种。兽类中有11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如黔金丝猴、华南虎、熊猴、红面猴、以及林鹿、毛冠鹿、苏门羚和穿山甲等;鸟类中著名的有禽鸟鸳鸯、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和红腹锦鸡等。两栖类中有大鲵、尾斑瘰螈、大绿蛙、棘指角蟾、髭蟾等珍稀种,其中大鲵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梵净山中最珍贵的动物是黔金丝猴,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称之为“灰金丝猴”。梵净山为世界上唯一分布区,据调查仅有500余只,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黔金丝猴的分布环境比较特殊,主要活动于保护区东北部松江县境内,海拔1400—1800米之间;那里地形崎岖、林木茂盛。它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树皮和果为食,它们过着典型的群体树栖生活。各群均由不同年龄组成,最强壮的雄猴任群体的首领,但各群体间互不往来,活动的地域范围各不重叠,囿于固定的领地。对于受伤和死亡者则有抢尸习俗。
加强保护合理开发
自古以来,保护森林植被已为人们所认识。如清代立的禁砍山林碑所述:“照得铜仁府属之梵净山,层峦耸翠.林未翳荟,为大小两江发源,铜思数郡保障”。表明其对周围人民生存的重要性。梵净山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完备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具有综合性的保护价值,尤其对于拯救和保护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意义巨大。因而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其生态系统的演化和良性发展所要求的外部环境,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采用消极地、封闭式的保护方法,应在全面规划基础上,人工恢复遭到破坏的区域,培育和繁殖濒危及稀有珍贵的动植物物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经济效益服务于保护工作,使保护工作进入良性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