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0-02-28 18:49
当我协助个案摆脱某些“困境”时,我也常常让个案体认“声源”、“声音”、“听觉器官所传递的物理讯号”和“自己加上去的意义”这些概念,因为,有了这些基础之后,经常就可协助个案发现很多改善的空间,不过,今天我们不谈“心理谘商”这个部分。
今天,我们还是继续谈:如何认清自己的“听觉认同”、如何摆脱自己的“听觉认同”、如何让自己更迈向“无名层次”。
上回提到,在“心灵层次”课程中,探讨“无名层次”时,我会安排学员分组讨论,研讨“那些是“声音”、“听觉器官所传递的物理讯号”?”和“那些是“自己所加上去的意义”?”这两个问题。
等到,学员已清楚“自己听到了那些“声音””、“自己加上了那些“意义””之后,通常,我会进一步解说“自己为声音加上意义”相关的几条“假设前提”。例如:
“只要有“取舍”,我们就是为所听到的“声音”赋予“意义”。”
“只要对所听到的“声音”赋予“意义”,我们就已作了“取舍”。”
“只要我们有“分别或比较”、“要或不要”、“喜欢或厌恶”、“亲近或疏远”,我们就是在作“取舍”。”
“只要作“取舍”,就有“认同”;“认同”与“取舍”是双胞胎。”
“只要产生“情绪”、“立场”、“态度”,我们就已经对所听到的“声音”赋予“意义”了。”
“我们对“声音”所赋予的“意义”,都来自我们过去“经验”的“数据库”;而这次的“经验”,也将被储存到“数据库”。”
“我们“听觉器官”所接收的“声音”,有时像“潺潺流水”,有时像“汹涌波涛”,有时像“沉静湖水”...,不过,它总是“川流不息”、“一刻不停留”;当“声音”好似停留时,就是我们正在为它赋予“意义”。”
““听”是我们“听觉能力”的展现;对所听到的“声音”赋予“意义”,则属我们另一项“能力”。”
“如果我们想摆脱自己的“听觉认同”,如果我们想更迈向“无名层次”,不妨先体验“只听,却不赋予意义”。”
作了这些说明之后,接着,我就会安排学员进行“不加任何“意义”地“听””这个演练。
这个演练和“静坐”很像,只是,它特别强调:“闭起眼睛”、“只专注于“听””、“不对任何“声音”赋予“意义””。
这个演练大约持续十到三十分钟(视状况决定),然后,再请每位学员分享经验、心得。
最常听到的分享就是:“原来自己一直都是那么忙着为“声音”赋予“意义”,几乎可说是“一刻不得闲”。”
也有很多颇有体验的学员这么说:“不加任何“意义”的“听”,原来是一个“清清灵灵”、“清清楚楚”的状态,还满舒服的。”
也有学员问:“这个状况是不是就是金刚经讲的“无所住”?”
和这个问题相类似,有些学员这么问:“这就是“无名层次”吗?”
这类问题的答案都是:“当然不是!不过,这却是迈向“无名层次”很有帮助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