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4-24 08:56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课,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通过课前自学,可以发现问题,启发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布置的课前自学任务往往会成为空头支票。学生要么不预习,要么预习时一目十行,浮光掠影,不能把握要领,这种现象在数学自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时教师的预习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得法,就会教学相长,事半功倍。我的做法就是为学生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在阅读中“记疑”,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数学课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有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实际问题教学等类型。我首先认真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自学提纲,使学生不盲目看书,为学生的高效自学提供较好的条件。自学提纲的设计可以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把握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揭示问题本质就行。数学课的自学提纲大致相同,可以这样设计:通读教材→精读例题→细读算理→复读算法,只是不同的课型可以提出不同的阅读的具体要求。在自学提纲中,精读例题和细读算理是预习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边读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找问题,立足点放在寻找疑点、难点上。精读例题,重点读例题呈现的内容,要读通每一字、读懂每一句。细读算理,重点读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书写的格式等。阅读时,要努力做到边读边思考,思考教材字里行间渗透的知识要点,比较难懂处多读几遍,记下疑点、难点。通过“记疑”,听课起来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和主动性,问题就可以更容易得到圆满解决。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读到了问题,他们渴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因此,课上,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时我就指导学生带着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再次展开阅读与理解,读书上呈现的数学概念、计算法则,思考公式的推导过程、题目的解答过程,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有读懂、想通,才能在阅读中认识,领悟知识的精髓。再通过我的讲解,做到触类旁通、心领神会,把外在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学习的动力。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在自学时就阅读了这个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有的甚至可以熟练地背出来,但是他们只是从整体入手,对这个性质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至于“为什么0除外”、“为什么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一个数”是一知半解。于是在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自学时的疑点,对性质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带领他们再次阅读这个性质,画出关键句子,找出关键词语:“同时”、“相同”、“0除外”,使学生明白,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和分母必须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一个数,如果不同时,不相同,都会引起分数的变化。因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必须0除外。在阅读和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真正读懂了,想通了,还明白了利用分数不变的性质可以解决约分、通分等很多实际问题。
教学中,很多学生一下课,书一合,就把书本丢脑后了。不到下一次上课,不到考试,很难再去翻阅数本,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
1.及时整理复习。我经常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方能强化记忆。为此,我不仅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在一单元的内容学完后再次复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复习整理,做到温故而知新。
2.进行课外阅读。这时,我完全放手,通过开展课外数学阅读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因为阅读材料往往是教材中某一知识的拓展延伸,或是某一阶段数学史的介绍,阅读它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我还让学生阅读一些学习辅导书、数学科普书籍等。因为这些书中,不仅蕴含着好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益智数学故事。通过阅读,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提高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他们会编题、会制作学具、会把自学到的好方法进行灵活运用,进行奇思妙想。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黄宏
相关链接>>
1、决战2015高考数学之五月冲刺复习(学生版)
2、全国各地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调研数学(理)试题汇总
3、全国2015届中考数学模拟试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