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逍遥学能  2016-04-04 08:28

种姓制度: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婆罗门教:

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没有明确的具体创教人,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汇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体系。所有这些不同的教义与思想派别都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又都在印度次大陆经历过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尽管人们可以笼统地以印度宗教文化来概括它。

种姓制度的实质:
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后来在印度沿袭了数千年,严重阻碍了印度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亚洲南部,印度河流域
2、建立和统一: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部落侵入古代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种姓制度:
(1)产生: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性制度”
(2)内容: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古希腊的繁荣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因为这一文明的存在被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时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雅典与斯巴达的差异:
1、斯巴达: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以其严酷纪律、独裁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对比。斯巴达规定所有男人必须从军。斯巴达拥有众多国有奴隶,称为黑劳士。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由于战争损伤希腊元气,最后所有城邦,包括斯巴达,均被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
2、雅典:是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古城。相传希腊古时候,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赛顿为争夺雅典的保护神地位,相持不下。后来,主神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海神赐给人类一匹象征战争的壮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献给人类一颗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象征和平的油橄榄树。人们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结果这座城归了女神雅典娜。从此,她成了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因之得名。后来人们就把雅典视为“酷爱和平之城”。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不是四大文明古国!)














名称主要内容
爱琴文明1.简介:古希腊文化对欧洲和世界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古希腊被看成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2.兴起时间:公元前2000年
3.中心:爱琴文明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一带为中心
4.衰落:大约公元前15世纪-前12世纪,由于受到北方部落的大规模入侵和破坏,克里特和迈锡尼古国相继灭亡,爱琴文明渐趋没落
古希腊的著名城邦1.进入城邦的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其特点是小邦林立,始终未统一
2.最具代表性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斯巴达:崇尚武力;雅典:民主政治发达
雅典的奴隶主共和国

1.建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左右
2.全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期



古希腊疆域: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
伯利克里是出色的演说家、政治家。他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代表,但也致力于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伯利克里推动公民大会实行一系列完善的民主政治改革。从公元前443年至前429年,伯利克里连续15年任十将军委员会首席将军,成为了雅典大权独揽的最高统治者,将民主制度推向了古代世界的最完善、最典型的境界,史称“伯利克里时代”。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获得高度发展,经济和文化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雅典民族政治特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的,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作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同时,它对日后的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当时真正享有民主权力的,还局限于人数不多的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广大奴隶根本不被党人看待,自然没有公民权和民族可言。

伯利克里改革:
1、基础:
梭伦改革开启了民主改革之路。
2、内容:
(1)政治方面:伯利克里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文化教育方面: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3、影响:
雅典打倒全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
4、启示: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伯利克里: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选执政官,并被授予制定宪法的全权,开始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实施“解负令”,取消债务。
(2)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
(3)改革政治机构。恢复和提高几乎已经丧失作用的公民大会的权力,同时在贵族会议以外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准许每个公民就自身利益攸关的问题向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提出申诉。
(4)制定新法典,取代旧的严酷法典、同时,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禁止输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怃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
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Poeni,据说意为“棕桐之民”),故得名。战争共进行了3次,罗马最终攻灭迦太基,夺去了西地中海的霸权。

三次布匿战争:
1、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年)导火索是“墨西那事件”,经过20年的较量,迦太基战败求和,罗马获得了3200塔兰特的赔款和西西里岛以及意大利半岛之间所有岛屿。
2、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前201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取得了特列比亚河畔战役、特拉西美战役、康奈城战役的胜利,创早了古代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但在扎马城决战中,汉尼拔战败,迦太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北的全部领土,赔款10000塔兰特。迦太基事实上成为罗马的附属国。
3、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146年),经过3年围攻,罗马最终灭亡迦太基。

布匿战争示意图:



西欧历史上传奇的将领汉尼拔:
汉尼拔?巴卡(Hannibal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军事家。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终身与古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
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牺牲了大量佣兵,进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亚战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战役(又叫“康奈大战”)(公元前216年)中巧妙运用计策(地形、兵种及天气变化)引诱并击溃罗马人,于进入罗马国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深感此人之军事威胁,特别是情报搜集、行军布阵及外交分化罗马联盟上,于是减少与汉尼拔的军团发生正面冲突,加强同罗马联盟之间的关系,施用焦土战略,阻断其军需物资的补给,发行国债,增加军团,从汉尼拔身上学会及改用游击战略,才逐渐夺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领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  
战后汉尼拔成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帮助迦太基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公元前195年,在罗马人的施压下,汉尼拔出走东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国,直到公元前189年,罗马打败安条克三世,并要求引渡汉尼拔,汉尼拔逃到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王国。即使如此,罗马人仍然不放心汉尼拔,一直争取把他引渡到罗马受审,终于逼至汉尼拔在公元前183年服毒自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新高一新生活 适当心理调节很重要
下一篇:初中历史知识点:东晋与南朝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初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