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中学2012年高一历史下册第二次月考测试卷

逍遥学能  2013-01-18 01:50



正定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共58分)
1.“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①工商业比较发达 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2.“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日益受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恩格斯在这里肯定的是梭伦改革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度 B.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
C.创立抽签和差额选举公职的制度 D.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3.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雅典人“适当地讨论其后果”的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民众法庭 D.元老院
4.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以下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本质的是
A.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是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方式
B.雅典民主政治,其实就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政治
C.雅典民主的泛滥,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
D.用豆子抓阄的办法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5.《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从上述材料中能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十二铜表法》是专门解决债务问题的法律条
B.完全抛弃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蕴含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D.无限制地放纵了贵族的专横
6.《英国政治制度史》:“1689年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先是被上院否决,次年又被威廉三世否决。”这说明这一时期
A.英国国王仍然实行专制统治 B.英国国王违反了英国关于限制王权的法律
C.英国上院是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D.英国下院拥有立法权
7.2009年6月4日英国反对党领袖卡梅伦说:“为了这个国家,布朗(英国首相)必须行使他所剩的最后一项权力……”这里所说的英国首相“所剩的最后一项权力”是指
A.超越女王成为国家的象征 B.重新提名进行组阁
C.扩大议会的权力 D.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8.《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9.有人认为美国政治好比一列由总统驾驶、国会掌舵和最高法院后厢督导的政治列车。下列关于三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分掌行政、立法、司法权力 B.三者相互制衡,可相互罢免解散
C.三者都由民选产生 D.三者独立平等,任期一致
10.“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此条最有可能出自
A.《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1.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内阁成员 B.帝国议会 C.联邦议会 D.帝国皇帝
12. “无论是圣西门、傅立叶或罗伯特•欧,都根本没有想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成为两个在经济上对立的阶级,更没有想到实现他们的计划要牵涉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规模斗争。”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前提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走上历史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进步的思想家善于理论总结
13.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C.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14.一个西方国家的出版物中写道:“在德国,有两个疯子,他们创造了一个幽灵。这个幽灵改变了世界的局势,荡涤着资本主义的制度,形成两种社会制度的并立。”这里提到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并立”成为现实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巴黎公社的成立
C.第一国际 D.十月革命
15.有位苏联学者曾说:“美苏持续40多年的‘冷战’,责任主要在美国一方,正是它咄咄逼人的进攻,迫使苏联不得不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这种“咄咄逼人的进攻”主要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柏林墙的修建 ④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
16.某一条约有如下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华沙条约》       D.《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17.《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本用的是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
A.分别利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体现了各国不同的技术优势
C.象征六国之间的合作 D.说明本制作的工序复杂
18.1958年法国戴高乐上台后立即向美国闹独立,要求平起平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且主张单独与苏联建立“缓和、谅解和合作关系”。其历史背景是
A.苏联对西欧的威胁减弱,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B.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欧洲共同体建立,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D.西欧经济恢复,各国间加强了联系
19.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20.谢灵运在其《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的田庄(  )
A. 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 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2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典礼》中的这段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状态(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22.王祯《农书》卷二十记载:“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
二 卧轮,用水激转下轮,则上轮所周索,通激轮前旋鼓掉枝(按
即曲柄)一例随转。其掉枝所贯行桄因而推挽卧轴左右攀耳以及
排前直术,则排随去,掮冶甚速,过于人力。”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三国 C.唐朝 D.北宋
23.《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
数钜万。……三服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 B.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C.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 D.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24.“凡市上,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请判断此记载选自(  )
A.《左传》 B.《唐六典》 C.《宋史》 D.《清史稿》
25.下面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
直隶141328252743537
东42104641 126741 583
陕西(关中)161432123828264
江西454595154543976
福建(不含台湾)191311520539511
广东——721270711 959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26.宋代范正敏《?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 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繁荣
27.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28.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的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货币的演变体现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古代货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商朝人以经商著称,当时已开始使用金属货币
B. 秦始皇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有利于经济发展
C. 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抑制富商大贾势力膨胀
D. 交子出现后,日益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流货币
29.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 工官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30.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1.大运河是中华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
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 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
C.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 D.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
32.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皇帝下诏禁止海外远征,并强迫立即执行这一命令。这一诏书之所以可行,是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材料所述现象实际上是由于中国
A.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B.闭关锁国政策所致
C.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D.重农抑商远流长
33.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 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化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34.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 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35.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条约规定:中美两国国民相互在对方国家享有居住、旅行、经商、租赁土地、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同等的权利;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平等的税率;双方军舰可以在对方口岸、领水内自由航行。对以下该条约性质的判断,最恰当的是
A.是不平等条约,因为奉行强权政治的美国不会履行条约义务
B.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规定了中美两国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C.是不平等条约,因为中国社会经济化等各方面落后于美国
D.是平等条约,因为条约反映了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6.读表1,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表1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工厂占全国比重资本占全国比重工人占全国比重
1937年19家0.48%305.2万元0.820705787人1.26%
1942年546家20.56%16931万元8.8%33074人13.7%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战促进西北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37.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1912—1920年13.4%
1921—1926年-4.5%
1927—1936年8.7%
1937—1945年-2.45%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38.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不包括
A.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C.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准备了阶级基础
39.下表为各民族工业营业额(假定1930年营业额为100),造成表中数据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行业19301933
棉纱(营业额)19301933
针织(营业额)10025
面粉(营业额)10050
卷烟(营业额)10050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 B.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
C.国共内战的爆发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40.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D.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41.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 “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2.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家庭纺织业发达的浙江鄞县“百里不闻机声”,大量洋纱占据了市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能力 ②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具有明显优势 ③家庭纺织业受到政府抑制 ④浙江增加杭州、绍兴为通商口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3.下表反映了中国华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4年1957年
贫农、中农91.4%2.7%
集体8.6%97.3%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44.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腾讯网发起了“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选的历史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计划(  )
①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②有力地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5.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中存在严重冒进倾向
46.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
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 D.上海浦东新区
4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包括(  )
①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③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④改变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8.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49.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了农民利益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50.“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强企业1953年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当时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
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完善
51.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业98.7%的户、98.8%的职工、99.5%的产值和私营商业82.2%的户、85.1%的从业人员、93.3%的资本额实现了公私合营,这说明中国基本完成了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2.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化大革命一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3.右图《刻舟称瓜》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一幅美术作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记录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B.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
C.反思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 D.表达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54.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5.烟标和火花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下列烟标或火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56. 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57.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确切的是

A.改革开放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
B.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走向理性
C.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
D.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比较变化不大
58.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第Ⅱ卷( 共42分)

59.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第一国际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1848年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各国的联系越越具有国际性质。与此同时,全世界劳动人民遭受的压迫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强。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而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这种国际主义意识促进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他们甚至没有想到,……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
……“孟什维克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口头禅是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水平。”……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化水平”究竟怎样,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他们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本书上读到过,说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列宁《论俄国革命》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述物质生产、思想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指的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概括第一国际产生的历史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什维克强调的“化水平”的含义是什么?针对材料中孟什维克的论调,列宁提出了怎样的观点?(6分)

60.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 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 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锄、凿和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碗堆如,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化带。明清两代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清以后,金龙四大王崇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矩”向“糜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6分)

(3)据材料三,分析运河航运对当地产生的影响。(8分)

河北正定中学11-1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2次考试
科历史答案

59.(20分)
⑴物质生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3分)
思想化: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分)
⑵五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高涨;资本主义各国的联系越越具有国际性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强;国际主义意识的增强。(8分)
⑶孟什维克: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列宁:通过革命夺取、建立政权,再逐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而且指出这是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6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训练试题(有答案)
下一篇:高一历史第16课抗日战争检测题(有答案)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正定中学2012年高一历史下册第二次月考测试卷】相关文章
【正定中学2012年高一历史下册第二次月考测试卷】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