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综合复习:话题作文的扣题与审题

逍遥学能  2013-01-17 21:43





语专题(七)
话题作的扣题与审题
湖北 傅新华

技法点拨
高考考纲明确要求,作要符合题意。
最近几年,高考作的命题形式一直是题目自拟、主题自定、体自选的话题作。尽管这种作考查形式与命题作、给作相比,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高考作中,偏题甚至跑题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对于话题作,考生为什么会偏题?为了作紧扣话题,考生在审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一、话题作的扣题
考生在高考作的构思过程中存在两大矛盾:应考机智与思维陷阱的矛盾,构思要巧与偏离话题的矛盾。
高考作必须讲究应考机智。例如,2003年高考前有一学生就话题“要敢于说‘不’”,写出了一篇得意之作——《外婆的烦恼》。该谈到外婆的前两个孙子都是女孩,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宝贝男孩,对之百般溺爱,但后外婆却惹了许多烦恼。感情真挚,主题突出,富于采。那年高考作的话题是“感情亲疏与认知正误”,在高考作时,只需略作改动,即可顺手牵羊,写出一篇优秀作。这样作,能够有效避免“现场采购”出现的忙乱,这就是应考机智。
但是,讲究应考机智,稍一不慎,却又容易掉入“思维陷阱”,因跑题而导致作“翻船”。
高考作,构思要力求巧妙;但是,如果偏离话题,即使追求巧妙,也只能是弄巧反拙。请看下面的例子:
用理智的泉洗涤感情的花,重新审视——
情感•认知•化
(2003全国卷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仙乐飘飘;那是高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
我看到了——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了孙中,李大钊,迎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圣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关关雎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简评】
这是2003年一个考生的答卷。此从审视传统化的角度切入,巧妙构思。的中心就是标题“用理智的泉洗涤感情的花,重新审视——情感•认知•化”。的思路是:“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这篇议论散,联想丰富,选材广泛,结构开合自如,写得洋洋洒洒,又无一不紧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
为了作紧扣话题,既要讲究应考机智,又要当心掉入思维的陷阱。应试作,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在紧扣话题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展示个性、展示才气。
苦难是一笔财富
(2003全国卷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人生存在这个世上,就得遭遇苦难,苦难就像海洋里的水,沙漠里的风沙。时时刻刻伴随你。不同的人对苦难的认识不同,悲观的人害怕苦难,逃避苦难;乐观的人坚强地面对他战胜他,利用他。
蒲松龄在数次落榜的情况下,依然有“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心壮志,终于,蒲松龄看清世态炎凉,写出《聊斋志异》,名满天下。试想,如果他越挫折就退缩,见到苦难就投降,他可能会成功吗?我们能见到《聊斋志异》吗?
曹雪芹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之中,碌碌无为,当他目睹家庭由盛到衰之后,这一打击使他“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苦难对他说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写出了让全世界瞩目的世界缩影《红楼梦》。苦难能造就一个人,苦难使人生变得有意义。
一个贝壳在经历流水的冲洗,打击,在经受住沙石的掩埋,经历无数的苦难,才会出现闪耀让人心醉的珍珠。
一条彩虹,只有在大雨之后,才出现在蔚蓝的天空之中,让人欣赏,让人羡慕。
只有在岩石猛烈撞击下的浪花才会是最美。
苦难是一笔财富,经历了苦难,才会有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流放,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只有人们在经历苦难之后,才会更加珍爱生活,珍异生命,他们受的苦比常人多,懂得生命的价值,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更多,他们会努力面对生存,轰轰烈烈地拼搏,干事业,因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史铁生能坚强地面对生活,成为作家,是因为他失去双腿。海伦珍重生命,是因为她失明了!
而高考摆在我们的面前,令千万家长学生等待的高考不可以说不是苦难,我们应用怎样的眼光看待高考呢?
我很欣赏有句名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风卷云舒”,我也很喜欢范仲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太阳挂在天上每12小时出一次,总有白天和黑夜,人总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以接受的眼光看待苦难。因为苦难是一笔财富。
【简评】
该考生掌握的不少,此词语丰富,句式整散结合。但话题要求谈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此完全不顾话题。因为跑题,只得了22分。
对于话题作,考生为什么会偏题甚至跑题呢?其重要原因是:
1.思想认识的缺陷。
以为话题作这种命题方式已经最大限度地取消了作的“枷锁”,话题一目了然,不需要审题。话题作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
2.写作态度的粗疏。
①没有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写似是而非的内容。如将“诚信”写成忠义、义气,或单纯写成承诺,离得更远一点的写成老实敦厚、默默奉献、严守纪律、不亏待他人等等。
②阉割话题,取其局部意义作。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明明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答案丰富多彩。”可是有一些考生却偷换主语,写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离开了话题的原意。再如话题 “心灵的选择”,有的考生只就“选择”展开,忽视了“心灵”的思考。
③把话题作当成一般的给材料作写。围绕引领话题的材料转圈圈,因而偏离了话题。
为了紧扣话题,必须认真审题。
二、话题作的审题
审题时要慎思明辨,上下求索,要弄清题目的“限制”和所给的“自由”。
话题作审题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话题作的试题构
话题作试题的字,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具体规定四部分组成。如2003年全国卷作题:
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智子疑邻”——属试题中的材料,第二段包含提示语和话题,第三段是写作规定。
2.正确对待“材料”。
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能帮助作者理解话题,打开思路。如,2003年高考作试题,了解了“智子疑邻”的故事,就能帮助理解“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便于作者构思。
一般而言,原材料体现出多维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原材料,由一个点可以引出许多条路径。而写作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在阅读原材料的同时,作者要努力寻求自己与原材料的感情共鸣点,进而激发起感情波澜,“郁于中而发于声”,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产生自己的独有情感,确定写作的切入点,从而写出属于自己的。这样的,较原材料的主题更突出,观点更集中明确,内容更具体,描述更细致或论证更加充分有力,体现出真实性的前提下的典型性。
话题作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不一定进入作成为的一部分。材料和由此引起的话题不一定限定作的主题、主体和标题,自然也不限定作的题材。材料用创设写作情景,引起考生的联想,引发话题。
3.正确解读话题。
首先,要注意话题的呈现状态。
A.话题的语法形态:
a.话题是一个词。
诚信(2001年全国题)
包容(2004年全国高考北京题)。
以下列一个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或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为话题作(2004年全国高考福建题)
b.话题是一个词组。
偏正关系:心灵的选择(2002年全国高考题)
动宾关系:买镜(2004年全国高考湖北题)。
并列关系: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正误(2003年全国高考题)
水的灵动,的沉稳(2004年全国高考江苏题)
平凡与自豪(2004年全国高考辽宁题)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年全国高考题一)
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2004年全国高考全国题二)
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4年全国高考全国题三)
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期望(2004年全国高考重庆题)
语言与沟通(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题)。
c.话题是一个句子: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高考题)
B. 话题的语义形态
a.话题的含义呈显形状态:
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2004年全国高考全国题四)
b.话题的含义呈隐形状态:
买镜(2004年全国高考湖北题)
水的灵动,的沉稳(2004年全国高考江苏题)
材与非材(2004年全国高考天津题)。
话题的语法形态不同,审题与构思就有区别。有的话题是词,如“诚信”,话题十分宽泛,构思时就应大题小作。有的话题是词组,如“心灵的选择”,是偏正词组,表达“选择”时,要体现心灵的碰撞;再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是并列词组,要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的话题是句子,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限制成分也比较多。
话题的语义形态不同,审题与构思同样有区别。解读话题“买镜”,就要注意隐含意义的把握;选材立意就不能停留在“买镜”的字面意思上。
其次,对话题中的关键词要深入探究。
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话题,弄清“记忆”是大脑再现过去的事物留下的印象,而不是情感性格;“移植,是由此转移到彼,而不是复制。2001年的话题“诚信”,指诚实守信,与“忠诚”“信任”无关,也不是承诺本身。2002年“心灵的选择”,抓住“心灵的”,就明白这选择的依据是道德范畴而非客观功利标准,选择的过程伴随着心灵的碰撞。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以并列短语的形式呈现,要求考生谈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关于“感情的亲与疏”,可做宽泛的理解,考生涉及感情的亲疏、远近、厚薄、真假都可以。
话题只为考生提供一个思维的逻辑起点,一个说话的中心题目。话题作从内容到形式体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使考生能够扬长避短,舍生就熟,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才干的广阔空间,使之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4.认真解读提示语。
话题作以提示语为写作平台,无论是立意定体,还是选材取事说理,都必须从提示语出发,不能置提示语于不顾,另起炉灶,随意为。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一提示语,指出现实生活中既有“类似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启迪考生思考生活、思考自我。考生根据寓言和现实生活从“类似”、“不同”、“相反”几方面展开联想,可写的东西很多。两个富有启发性的设问,给考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或角度。
关于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考生认为感情与认知之间有某种关系,谈前者对后者或后者对前者会产生影响,这是可以的;考生觉得前者与后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阐明一方对另一方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也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论是从理论探讨还是以生活实例证明,不论是肯定性立意还是否定性立意,不论是顺向立意还是逆向立意,都是允许的。
5.正确对待规定语。
“三自”(立意自定、体自选、题目自拟)和对试题提供的材料“可用也可不用”的宽松要求,给考生写作以充分的自由度,有利于扬其个性之所长。
关于切入的视角,考生无论写什么体,既可从情感的角度切人,也可从认知的角度切入。关于体,指的是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体,试题没有体限定。写议的,从理性的认识、理论的高度阐述是可以的;如果写记叙,应允许考生选取生活体验中的某一个情节或细节去反映某种认识或表达某种情感,只要考生在叙述过程中已暗示“情感与认知”二者间存在某种关系就可以。
对于规定语,不能因为马虎对待,否则,作就会出现 “硬伤”。
6.紧紧把握“关注点”。
在正确解读话题和提示语、正确把握写作要求的基础上,立意定体,确立再创造的主旨、观点、人物、事与写作方向,这是话题作全程的“关注点”。在进行创作构思时,无论是选材取事,还是布局谋篇,要始终如一地围绕这一“点”展开。要把握“关注点”的稳定,排除干扰,哪怕是极具闪光点的灵感出现,只要与“关注点”无关,都要忍痛割爱。同时又要把握“关注”的广度、“关注”的深度,要摒弃单一思维,要运用联想与想象,在“点”上生发,从生活到书本、从喻体到本体、从正面到反面、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拓展思维的空间,跌宕有致,开合有度,从而使话题作观点明确,主题突出,内容充实,形象感人,论证有力,意境深远。
下面的例子就没有注意“关注点”的把握。
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
平时不断听到国人这样的言谈:某作家差一点获诺贝尔学奖,某数学家差一点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某国足球队员在“世界杯”赛上差一点踢进两个球,某科研项目差一点在国际上领先……
“差一点”是什么意思?每一天都念叨“差一点”,每事都扯上“差一点”,是怎样一种“情结”?你是如何看待这“差一点”的?
请以“差一点”为话题写一篇。
学生习作:
成功与失败只差一点点
也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失败降临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想法:“算了吧!也只不过比别人差一点嘛!下次一 定努力战胜他。”可是还有多少人实现了这一誓言呢?可见,成功与失败在人们看仅只差一点点。
当然上面的结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我是这样认为的。
在小学时,我没有考出好的成绩,我不在乎,因为我相信还有下一次,这次也只比别人差一点。
在中学时,我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中考中失利,开是我又安慰自己说:“失败,也只不过比别人差一点点,到了高中一定好好努力冲击奖学金。”
到了高中,我又失败了,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与自己的“奖学金梦”失之交臂。
直到高三,随着高考的临近,我才认识到失败与成功相距甚微,万不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明天。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历史上不是有不少在今日失败,而成功于明天的吗?的确有这样的人,在失败后,卧薪尝胆,苦苦磨励,最终取得了胜利。可是,我们并非每个人都有那种“金榜无名誓不归”“卧薪尝胆”的精神。
固然有希望是好事,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一定要把握今天,正视自己的每一次失败,正视紧跟失败后面的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只怕在失败面前遗失自己。我们只有一次次地认识成败,那么我们定会在学习,生活的道 路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经过多次的失败,我的心已伤痕累累,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战胜自我的决心与勇气,我怀着对未的憧憬、对明天的安排和对今天的把握,努力奋斗着,只为一个目标——成功。
所以我们每个人必须把握住人生中每一次的机会,切勿把成功寄托于明天,任自己的懒散思想摆布,左右自己。我们应该努力做生活的强者,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旅途少留几许遗憾,多几许灿烂的微笑。
人生不售回程票,少年须争无限秒。把握今天,认识成败的差距,相信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定会平添不少微笑。
【简评】偏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偏题,如《苦难是一笔财富》;另一种是部分偏题,《成功与失败只差一点点》就是典型个案。此前五段还是扣住话题“差一点”在作,但是,从第六段开始,却以主要篇幅在证明“万不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明天”这一观点,这就是转移话题、转移论点。此仍然只能算偏题的。
7.避开误区.
话题作的显著特点是对题目、主题、体的开放。有些学生以为审题无关紧要,这然陷入了话题作的写作误区。
扣题对任何形式的作都是基本要求。审题,也是写好话题作的第一步。作题再开放,也不会漫无边际,审题难度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题。
8.挣脱“定势思维”的困扰。
“定势思维”,往往混淆似是而非的话题,往往导演高考作的悲剧。为了克服定势思维的干扰,平时要养成严谨的写作习惯。
试比较以下几组话题:
a.换位 换个姿势看问题
b.欣赏他人 学会欣赏
c.失与得 舍与得 关注与忽略
以上几组话题,容易混淆。例如,“欣赏他人”,欣赏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可以谈为什么欣赏,也可以谈怎么欣赏;“学会欣赏”,其对象可以是人,又可以是物,着眼于欣赏的方法。试分析另外两组话题,比较其异同之处。
典例精析
2001年的高考作题: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
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可以是自己的经历、体验、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寓言、故事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内。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当年,陕西省一考生的答卷是这样的:
那一次,我哭了
飒飒的秋风不可一世地横行在萧条的郊外,无力与秋风抗争的枯叶只能带着丝丝牵挂,无可奈何地飘离留恋的枝头,秋蝉衰弱的蝉声渐渐地少了,树上的落叶多了……
又是一个深秋临了!
淋着秋雨,踏着落叶,我又一次到了家乡的小河边。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不一样的人,站在雨中,我任雨水肆意捶打脸庞,毫无知觉。此刻,什么也想不出,更不愿去想,可是那残酷的一幕却又让我于心不忍,酸涩不知何时早已朦胧了双眼!
那一天,好热呀!我和同伴搭上了一辆挤满人群的公交车。车速如快马奔驰,不一阵就到了一个小站上,面对已经热得透不过气的人群,司机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但又不时叫路过的旅客去乘这辆满座车。人们极不情愿地互相靠紧、再靠紧,就在车马上离站的时刻,又挤上了一个手抱小男孩的年轻少妇。车上的旅客不约而同地相互望望,少妇尴尬的站在那儿,脸上略带为难的神情最终落在了我的脸上,有意识地。我立刻将头扭向了一边。那一阵,我不知道少妇脸上的表情怎样,只觉脸上火辣辣的热……“阿嫂,坐我这,没关系的。”一位军人气质的男士,主动给她让了座,自己站在了座位旁边。少妇感动的双眼,已快溢满了泪水,最终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坐在了座位上。拥挤的车里一下变得冷清了许多,人们惊讶地张大嘴巴望着那位彬彬有礼的男士。寻着目光望去,呀!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位军人叔叔原是假肢。悔恨、内疚一齐涌上了心头。又一站到了,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下车的。
一直以,内疚陪伴我左右,也从那时起我慢慢改变了我自己。“诚实守信”已成为我的座右铭,它是我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尺,永远激励着我,让我学会了怎样去对待别人。
一年前的那一天,或许是一个太阳正圆的清晨;那一天,或许是一个飘着细雨的黄昏,但却让我刻骨铭心……
【精析】
此作者的语言功夫在高中毕业生里是不错的。你看,“飒飒的秋风不可一世地横行在萧条的窗外”,起笔就给人以极佳的印象;“那一天,或许是一个太阳正圆的清晨;那一天,或许是一个飘着细雨的黄昏,但那却让我刻骨铭心……”以形象化的笔墨,以整散结合的句式结尾,让人回味。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也是生动形象,叙事笔带情感。如果不顾及作题的限制,此得分可能比较理想。遗憾的是,所记的让座之事,属于“关爱他人”的范畴,不属于“诚信”的范畴。尽管倒数第二段谈及了“诚信”,但事实本身不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因为不注意审题,以致作偏题,只判了三类下33分。33分,就是不及格呀!
,不能答非所问;作,不能不对题。扣题,是作的基本要求。话题作的审题,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训练平台
以下列题作,注意认真审题,紧扣话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60分)
通常情况下,奖励是别人或单位给的,比如教师奖励学生,父母奖励孩子,奖励员工,上级主管部门奖励下属单位等等。但奖励还有另外的一种形式——自己奖励自己。当学习有了进步时,当考试得了满分时,当减肥有了效果时,当结识了一位新朋友时,当买了一心仪已久的新衣服时,当遇上了自己喜欢的好老师时,当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时,都可以给自己以奖励。
请以“奖励自己”为话题,写一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自己写好字。
年少时我练手笔字,听老师在堂上多次说起,觉得平谈无奇,不可理解。蓦然回首,才知其蕴味深刻。
记得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正是有了逼迫,才会尽力发挥自己。许多时候,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草稿还有很多很多。其实,属于我们的草稿是极其有限的。对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怎样在有限的纸上写出最好的,而不是你花贵了多少纸。
请以“人生没有草稿”为话题,写一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体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历史上,伯夷守节,隐身采薇,饿死首阳;屈原怀沙,行吟泽畔,投身汩罗;更有“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的佳话流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代作家贾平凹对王维《居秋暝》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境界甚为推崇,他说:“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更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要保有精神的明月清泉,须要守护心灵的空间。在实用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走向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请以“守护心灵的空间”为话题写一篇,可以写经历,写感受,可以发表议论,编写故事,等等。立意自定,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
一位专门从事蝴蝶研究的生物学家在研究蝴蝶蛹从茧中挣脱出的过程时,发现其艰难程度令人怜悯。他的妻子实不忍看到蛹变成蝴蝶的艰辛,于是就用手术刀在茧上轻轻划了几道痕迹。当她看到蝴蝶轻松从茧中出时,欣慰地笑了。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经“帮助”的蝴蝶身体特别肥大,翅膀特别小,根本飞不起。
现实生活中,与材料相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当然,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也很多。大千世界,能够触动我们情感的东西很多。当心中充满某种情感就会形成某种心理动机,人的心理动机与行为结果是否一致呢?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动机和行为结果一致呢?我们对行为进行评价时是看动机呢,还是结果?
请以“心理动机与行为结果”为话题写一篇。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经过艰苦奋斗,好不容易才拥有一匹马。一天,有人跑告诉他,他的那匹马不慎掉进一口枯井中。农夫连忙跑到出事地点,尽管他看到马并没有受重伤,但是他觉得要从井底救出那匹马很困难,需付出很高的代价,有些不值得。于是他作出一个痛苦的决定:牺牲这匹马。但他又不忍心让马活活饿死,便决定往井里填沙子,把马早点掩埋了。帮工们在农夫的指点下,开始往井里填沙子。沙子一落下,马就使劲地一抖动,沙子便滑到井底。这样,随着井底的沙子越越多,马在井底的位置就越越高。最后,马不但没有被埋掉,反而成功地从井里出了。
细细想,在现实生活中,人有时也会像故事中农夫的那匹马一样,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努力抖掉身上的“沙子”,还是听天由命,被“沙子”掩埋?
请以“困境与出路”为话题写一篇。
[注意]① 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上述材料,考生在中可用也可不用。② 立意自定。③ 体自选。④ 题目自拟。⑤ 不少于800字。⑥ 不得抄袭。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60分)
美国一中学生写了一篇,呼吁人们签署一项请愿书,要求对“一氧化二氢”化学物进行严格控制,甚至完全予以废除。理由是:①它有可能引发过多出汗和呕吐;②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③处在气体状态时,可能引起严重灼伤;④发生事故时吸入也有可能致命;⑤它是腐蚀的成因;⑥它会使汽车制动装置效率减低;⑦在不可救治的癌症病人肿瘤中已经发现该物质。该中学生拿着这篇问过50个人,了解他们是否支持禁止使用这种化学物质。结果支持的占80%;尚不能决定的占 12%;只有一人说,“一氧化二氢”就是水呀,怎么能禁止使用呢?遗憾的是,注意到这个常识的人只占了2%!谜底一揭开,人们顿时醒悟,因为他们只关注了危言耸听,而忽略了众所周知的一氧化二氢这个水分子基本构成的化学常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经历过、听到过有关“关注”、“忽略”方面的事,或者对此有过一些思考。请你以“关注与忽略”为话题,写一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中引用的材料,考生在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2届高考语文精讲精练复习教案;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下一篇: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学习记叙文的描写角度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12届高考语文综合复习:话题作文的扣题与审题】相关文章
【2012届高考语文综合复习:话题作文的扣题与审题】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