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苏伊士运河战争

逍遥学能  2016-03-10 09:48

苏伊士运河战争含义:


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或英法以侵埃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



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1957年3月):


1、原因:
①1956.7埃及新政府(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与英、法产生冲突。
②以色列一直视埃及为直接威胁。
2、双方:英、法、以色列??埃及;
3、经过:
①1956年10月底,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随后英、法派出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
②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
③国际社会对英、法以予以谴责;
④1956年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也于1957年3月撤军。
4、各方态度:
①联合国: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禁止把军火运入交战区;
②美国: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要求英国停火;
③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不满。
5、埃及能以弱胜强的原因:
①埃及人民斗争的正义性;
②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
③英、法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④美、苏两国对英、法施加压力,迫使其停火;
⑤世界各国予以谴责施加压力,联合国大会以压倒优势通过了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6、影响:
①对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②对中东:推动了中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
③对英法:削弱了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其国际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④对美苏:美、苏走上了中东角逐的舞台,中东问题又增加新的复杂因素。



苏伊士运河战争对英法的影响:


作为这场战争的策划者和挑起者,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无论是在军事上或政治上都遭到了彻底惨败。尽管它们动员了16万兵力,出动了100多艘军舰和2000多架次的飞机,花费约9.2亿美元,却并未达到完全占领苏伊士运河区的军事目的。苏伊士运河战争表明,英法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就不能采取行动来对付一个远比伦敦弱小的国家的挑战”。英法不但没有达到搞垮纳赛尔和重返中东的政治目的,“反倒帮助他(纳赛尔)赢得了政治上的巨大胜利”,进一步丧失了自己在中东的利益和地位。1957年1月埃及废除了1954年英埃条约,废止了英国重返运河权;英国在约旦和海湾国家的地位也受到了动摇,在伊拉克的利益则随着1958年革命而丧失殆尽。法国则大大丧失了它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法军从埃及的撤退成为1958年5月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被推翻的一个因素。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六日战争”

六日战争含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开始奋力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6月5日?6月11日:


1、背景:
A、中东地区形势出现新的变化:
①埃及和叙利亚一度合并,威胁以色列;
②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法塔赫”)成立,开展武装斗争,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开展有组织、有统一领导的反以斗争(新阶段);
B、美、苏等大国的介入(维护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利益):
①世界能源结构变化,中东石油成为争夺热点;
②美国扶植和武装以色列;
③苏联向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提供经济援助。
2、交战国:埃及、叙利亚VS以色列;
3、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4、影响:
①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
②以色列扩张了领土,增强了实力;
③以色列拒不执行联合国242号决议,不归还新占领土;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承认以色列;使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十月战争”

十月战争含义:


十月战争(又称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收复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明显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了苏伊士运河 (原来的停火线)。



前四次次中东战争产生的后果:


1、后果:
(1)战争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战争并不能解决中东问题。
①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几乎全部领土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却无法使阿拉伯邻国承认它在中东的合法地位;
②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无法通过战争收得失地;
(3)大国插手加剧了中东矛盾。
2、启示:
战争难以化解阿以间的分歧和积怨,只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10:


1、起因:
①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和洗刷耻辱(必然性);
②埃、叙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军备水平(可能性)。
2、交战国:埃及、叙利亚VS以色列;
3、经过:
①战争初期:埃、叙进攻阶段;
②战争后期:以色列反攻阶段;
③双方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结束战争;
4、结果:埃及、叙利亚取得局部胜利。
5、取得局部胜利的原因:
①突然袭击(犹太教的赎罪日发动战争);
②苏联的援助下军力增强;
6、影响:
①埃及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了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②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中东地区国家政治地位,并引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1、原因:前四次中东战争的启示 前四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解决双方的矛盾,反而形势更加复杂,且对双方造成很大损失,都逐渐意识到和平谈判才是明智的选择。
(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随国际大环境的缓和,阿、以和平问题出现了和平的曙光。)
2、和解表现:
A、埃、以和解:萨达特首开中东和平进程。
①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②1980年,埃、以建交。
③1981年,萨达特遭暗杀:和平的代价;
④1989年,以色列将占领的埃及土地全部归还。
B、巴、以和解:
①20世纪80年(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②1993.9,以总理拉宾同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
③1998年10月,经双方艰苦谈判,阿拉法特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白宫签署了一项“以土地换和平”的临时和平协议。通过谈判解决中东问题的原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④2003年,巴、以双方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3、和解中的曲折:
①1982年,以军侵入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②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犹太定居点;
③1995年11月,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
④中东和平“路线图”(2003年,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宣布了分阶段实现中东和平),陷入困境;
⑤巴勒斯坦“以暴抗暴”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暴”的军事镇压。



戴维营协议:

埃及与以色列在美国协调下于1978年9月达成的和平协议。美国总统卡特同时邀请埃、以领导人萨达特和贝京访美,三方在华盛顿郊外的戴维营经过12天的艰苦谈判,终于在9月17日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埃及同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统称“戴维营协议”。
协议规定:
由埃、以、约旦和巴勒斯坦人代表商定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选举产生自治机构的方式;
在自治机构建立后的五年过渡期内,有关各方谈判确定上述两地的最后地位;
以色列与埃及将在三个月内签订和平条约,以色列分阶段撤出西奈半岛,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基本上解决了以埃两国间的重大争端,结束了埃以间30年的战争状态,在“土地换和平”方面树立了一个成功范例。


拉宾(1922?1995):

以色列前总理(1974~1977,1992~1995)。
1922年生于耶路撒冷,早年就读于农业学校。
1940年加入“帕尔马赫”突击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盟军在叙利亚作战。
1946年因援救犹太移民,曾遭英国当局关押。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任以色列国防军旅长;
1950~1960年历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军训部部长、北部军区司令等职;
1964~1968年任以军总参谋长。1967年组织和指挥“六五战争”。
1968~1973年任驻美国大使。1974年1月被选为议员,同年5月任内阁总理。
1974年至1977年4月为工党领导人。
1977年4月因非法在美国存款事件败露而辞职。1984年工党与利库德集团组成联合政府,拉宾出任国防部长,直至1990年。
1992年2月,再次当选为以色列工党主席,7月,出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此后采取与巴解组织和解的政策,在他的领导下,以色列1993年9月与巴解组织正式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
1994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由于他对中东和平所作的贡献,199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特拉维夫支持和平进程的群众集会上遭犹太右翼极端分子刺杀身亡。


犹太定居点:

以色列在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建立的犹太人居住区。1967年“六五战争”以来,出于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以色列人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修建了许多犹太人定居点。到1999年为止,犹太定居点共约180个,犹太居民达18万人。
定居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普通犹太人居住区;
二类是半军事性质的居住点,主要在戈兰高地;
三类是宗教性质的定居点,定居者主要是狂热的犹太教徒。
根据《奥斯陆协议》,以、巴将在被占领土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犹太定居点问题。巴勒斯坦方面要求以色列撤走所有的定居点。以色列工党主张撤出大部分定居点,而利库德集团及其他右翼政党则主张永久保留这些定居点,并保证犹太定居者的安全。如何妥善解决犹太定居点的问题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万隆会议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九十五条论纲”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高中历史知识点:苏伊士运河战争】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知识点:苏伊士运河战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