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化学史料的引用

逍遥学能  2016-02-29 11:08

  摘 要: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全面的化学教育的诸多途径中,化学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结合平时课堂教学时教材中引用的化学史,启示录化学史教育可以被创设成一种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作为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重视科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化学教师素养。
  
  关键词:化学史 人文教育 科学素养 学习兴趣 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史是科学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自然的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历史的描述,它是从化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对化学科学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动态论述。其结构是由化学发展的规律、化学概念、学说、理论的提出、发展和演变、化学家的业绩及其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组成的内容体系。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1902~1979)曾经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把化学史渗透于知识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当代科学教育的基本追求是科学理性目标,注重科学知识的功利性和科学技术的效应性。弗罗姆( E.Fromm) 指出:“人们往往只想‘占有(to have) ’而忘却了‘生存(to be) ’的意义”。这种强烈的科学理性和个人功利性,已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学化学教学尤其是高中化学教学以追求升学为目的,教学中存在程度不同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大行其道的灌输式教学;课程内容脱离生活,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评价的统一性等等。针对上述状况,目前高中化学课程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笔者撰写此文希望能得到广大化学教师的认同并重新审视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加快学习的步伐,较快的适应新课程。
  
  一、引用化学史料的理论依据
  
  约从20 世纪90 年代下半叶起,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关注点集中到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的诸多教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否定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揭示其意识形态的隐藏和不可规避的主观性;反对以记忆、强化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关注认知、智力因素的学习理论,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做是学生向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也指出,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作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完成的特殊认识过程。这同胚胎的发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生物物种的系统进化历史一样,学生的这种个体认识发展过程同人类整体认识的发展历史也是吻合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有些态度是由模仿他人的行为,在观察他人做出行为选择时,学习者获得了关于榜样行为,行为情景以及行为结果的知识,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选择。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的统一。化学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变化的诸多真理,而且从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升华和发展了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从以往的只注重“双基”教育的框架中跳出,引用必要的化学史料,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建构科学教育目标体系。
  
  二、引用化学史料的现实需要
  
  怀海特认为,在传统的教学中“, 一个人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从化学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前人探索认识世界的理性精神和情感体验就是新的课程观的基本理念,是人与知识的统一。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介绍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家的生平,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等事例,不仅能在学生记忆中发挥启迪作用的“长效剂”,同时化学学家极不普通的科学理想、献身精神、光辉言行和高尚品格,也会深刻的影响高中生人生价值的追求。
  
  新课程改革还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提出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强调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是真正建立起的“人”???“人”关系。高中生学习兴趣、积极性较高,注意力、合作能力较强,完全可以在合适的化学教学环境中探究化学学家的生平、环境、教育和成长道路等素材,从中得到了书本和教材上没有的结果和规律。这种学习体验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自信,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使学生由传统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活资源”的运用可使心思不必全放在教材、参考书和教案上,而是放在倾听学生、发现问题上,从教学过程中的传统角色???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纪律的“管理者”中解脱出来,演变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三、引用化学史料的人文教育功能
  
  20 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化学学家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较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然而,目前的事实是,当一个学生跨入高中以后,他学习包括数、理、化在内的有关科学知识教育的课程所花去的时间远比学习人文课程的时间多。化学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在认识上、感情上和行动上的交流与探讨。在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在化学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既然如此,在高中化学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通过化学史料引导高中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发挥出它固有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抛弃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功能,将有碍于广大学生的发展,又与现代教育人文化趋势背道而驰。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原电池易错知识点讲解
下一篇:化学翻看错题本修正不足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浅谈课堂教学中化学史料的引用】相关文章
【浅谈课堂教学中化学史料的引用】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