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可循

逍遥学能  2010-02-07 20:55

模仿佳作是学习写作的好方法。

  善抄会仿察言观色

  写作文是学生头痛的事情,教作文是语文老师痛苦的事情。可是在安亭中学,仅仅4个月的时间,初一(8)班的学生个个都爱上了写作文,且进步神速,这些转变让不少同行都觉得惊讶。日前,记者和嘉定区所有初一语文教师共同聆听了嘉定区语文教学中心组成员,也是初一(8)班语文教师姜义军的经验之谈。

  写作从模仿起步

  模仿与创造,是中学生写作训练的敏感话题。很多语文老师反感学生去抄和模仿,但姜老师认为,同学们通过阅读选取佳作、抄写佳作、体会妙处,实在不失为学习写作的一种有效方法,明朝的文学家张溥不是通常将所读的书亲手抄写六七遍,还因此将他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吗?只要学生能在阅读和抄写上多花功夫,只要不贴上自己的标签拿出去发表,可以说抄作文是有益无害的。姜老师将自己鼓励学生“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方法命名为“借用法”。

  比如以下这段文字:

  “我站在山上,我的身边有一棵红色的树,我叫不出它的名字,只觉得它很红,很美。”

  经学生模仿修改后成为:“我站在这座山上,身旁是一株那样红得我叫不出名字的树,那种红像是水洗过,清而透明,像是蘸满色彩的画笔刚刚涂抹在画纸上,红得能感觉到滋润的水晕,嗅得出特殊的香味。”

  由此可见,第二段胜于第一段之处在于借用了艺术的形式,将事物的声、色、象、形表现得直观明了。这种借用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模仿,除了借艺术,还可以借生活、借社会(社会选材)、借作品、借思想(主题立意)。书法须从一点一画一个偏旁一个字的临摹入手,作文也应从一词一句一段一文的临摹起步。随着写作训练的不断推进,模仿的层次也应随之提高,由一篇到多篇,由一点到综合,由形似到神似,并努力地使模仿和创作找到最佳结合点,从而使学生达到学写作文的最终目的——取人精华,将创造的因素融入模仿中,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

  生活是写作之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丰富自己的生活。丰富生活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途径,学生亲自实践,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另一条是间接的途径,通过阅读书籍、听广播、看电视等来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刚开始写作时,有些学生常常叼着笔杆发愣,觉得每天的生活差不多,就是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这主要是同学们还没有学会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历史、感受人生,丰富生活经历,丰富人生体验,就能更好地感知作品形象。这种人生体验可以来自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来自他人的生活经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种体验就能丰富起来。

  姜老师曾经在班上连续布置了一个月的随笔《回家路上》,大家每天都要回家,每天都是同样的路线,可是要保持一个月都要有话题写,那该怎么办?解决之道就是多看、多想。于是,学生们的视角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到校园的细微变化,到社会现象的思考与评述,甚至对天下大事的忧国忧民之心。学生们发现,原来只要细心,凡事皆可成文,写作文也就不是一桩苦差事了。

  鼓励学生表达

  姜教师觉得,要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自然地讲出真实的生活感受。当学生说得兴奋、激动的时候,这正是他们心智开启、创新意识萌动最激烈的时刻,没有心理压力,没有框框,让他们说出最富情趣、最有新意和闪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学生心口一致,说写一致,用笔说话,乐于作文。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肯定,写作也不例外。作为语文教师,从学生平凡的文章中找到闪光点并加以放大,学生回报的往往是下一篇更好的文章。所以姜老师往往在课堂上开展作文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读给全班同学听,再由同学、老师挖掘捕捉作文的成功点。点滴的成功,激起学生喜悦的心情,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509422@qq.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审清题目找出材料关键词
下一篇:构思创新方式5点推荐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有“技”可循】相关文章
【有“技”可循】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