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海湾战争

逍遥学能  2016-02-16 10:23

海湾战争含义: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概述:


1、背景:
①地理位置重要:“海湾”是波斯湾的简称,位于西亚。这一地区是世界石油的主要生产地,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②海湾国家伊拉克和科威特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
③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欠下科威特巨额债务;
④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
⑤联合国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对联合国的决议置之不理,顽固坚持侵略立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道路被堵死,联合国决定对伊拉克动武。
2、原因:
①伊拉克:
A、伊拉克和科威特的主权与边界的争端;
B、伊拉克企图解决出海口、两伊战争的债务,地区称霸;
②美国:
A、美国企图控制海湾石油资源;
B、巩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在中东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3、过程:
①第一阶段:伊拉克挑起海湾战争: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一支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以阻止伊拉克进一步扩大侵略。
②第二阶段:多国部队空中轰炸,伊拉克完全失去了制空权。1991年1月17日,开始的“沙漠风暴”行动,在长达38天的空袭中,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通讯枢纽、指挥中心、情报系统、机场桥梁、化学武器基地等进行轰炸,指挥系统陷入瘫痪,伊军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
③第三阶段:地面作战阶段,消灭了科威特境内和伊、科边境的伊军。1991年2月24日,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多国部队分三路进攻伊拉克,迫使伊拉克于1991年4月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
4、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A、特点:
①现代高科技战争(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信息化战争(电子战、信息战诞生);
③动用多国部队,实行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
④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伤亡人数悬殊;
⑤更需要强大经济的支持。
B、影响:
①海湾战争对伊拉克以沉重打击,损失严重(2000亿余美元);
②海湾战争对美国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③海湾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朝鲜战争的爆发



朝鲜战争:


1、背景:
①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根本);
②国内:朝鲜南北两个政权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1950年6月内战爆发;
③历史:“二战”结束时,美苏分区受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④现实:
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操纵安理会,指责北朝鲜是侵略者,授权美国组成干涉朝鲜的“联合国军”;
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出兵朝鲜后,侵占平壤,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
目的:
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在冷战思维下,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实力的扩张,威胁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要干涉。既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2、朝鲜内战的爆发:
①时间:1950.6.25;
②内战初期战况:对北方有利。
3、美国干涉朝鲜内战:
A、原因:
①视社会主义阵营为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
②维护和扩大在东亚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B、表现: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没有苏联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
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为使其侵略行径合法化,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9月15日,美国纠集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泰国、法国、土耳其、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联邦、卢森堡等15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以7.5万人、260艘军舰、318架飞机的兵力,在朝鲜仁川港登陆。10月1日,侵略军越过“三八线”侵入朝鲜北部,并一直打到中朝边境。美国的侵略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
C、影响:
①战争性质变化: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局部战争;
②战场形势变化:
a、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b、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十月战争”

十月战争含义:


十月战争(又称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收复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明显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了苏伊士运河 (原来的停火线)。



前四次次中东战争产生的后果:


1、后果:
(1)战争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战争并不能解决中东问题。
①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几乎全部领土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却无法使阿拉伯邻国承认它在中东的合法地位;
②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无法通过战争收得失地;
(3)大国插手加剧了中东矛盾。
2、启示:
战争难以化解阿以间的分歧和积怨,只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10:


1、起因:
①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和洗刷耻辱(必然性);
②埃、叙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军备水平(可能性)。
2、交战国:埃及、叙利亚VS以色列;
3、经过:
①战争初期:埃、叙进攻阶段;
②战争后期:以色列反攻阶段;
③双方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结束战争;
4、结果:埃及、叙利亚取得局部胜利。
5、取得局部胜利的原因:
①突然袭击(犹太教的赎罪日发动战争);
②苏联的援助下军力增强;
6、影响:
①埃及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了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②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中东地区国家政治地位,并引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原因:
首先,伊拉克方面认为科威特自古以来是伊拉克的一个省;
其次,两国之间的鲁迈拉油田之争是战争的重要导火索;
再次,伊拉克寄望于吞并科威特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最后,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以后,伊拉克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为缓解危机,伊拉克向科威特提出了包括勾销债务和租借岛屿等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即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2、开始: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挑起海湾战争。
3、过程: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伊拉克入吞并威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高中历史知识点:海湾战争】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知识点:海湾战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