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唐朝的衰亡(安史之乱)

逍遥学能  2016-02-06 10:26

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史8年之久的叛乱。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各地节度使权利不断扩大。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史思明也官至范阳的兵马使。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相继攻下了洛阳、长安等城,玄宗被迫出逃至四川。然而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唐政府任命郭子仪和李光弼为将,借回纥兵平叛,终于在广德二年(763年)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节度使:节度使是掌握边镇无力的官员。节度使的势力在当时又被称为藩镇或是方镇。景云二年(711)唐睿宗开始设立节度使,以后逐渐推广,使得边镇的兵力大增,唐王朝丧失了拥重兵居关中以驭天下的军事优势。各地节度使的的权力很大,因此很快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中央的统治的离心力量。

藩镇:
唐代中后期存在的地方割据势力。唐玄宗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城“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边境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的削弱、藩镇强大、相互战争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的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是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的管辖。藩镇势力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王仙芝、黄巢大起义:
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反抗唐朝腐朽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唐僖宗初年,政治腐败,科敛繁重,灾荒连年,劳动人民无以为生,被迫揭竿而起。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领导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起义军由黄巢领导,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大半个中国。后来,起义军攻入洛阳,占领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唐僖宗逃往成都。起义军没有乘胜追击唐军,唐僖宗得以集结力量反扑,黄巢撤出长安,兵败自杀。



唐朝灭亡的原因:
1.安史之乱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形成了藩镇割据,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到唐朝灭亡。
2.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渐参政,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订,朝臣的任免,以至于皇帝的废立,都有他们把持。高官们也相互勾结成朋党,排斥异己,最突出的“牛李党争”两党的斗争长达四十多年。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了唐朝的衰落。
3.唐末农民战争。唐朝后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吏都腐朽贪婪,大肆兼并土地,催收租税,巧立名目压榨百姓,加之藩镇之间战火连绵,广大农民困苦不堪,终于揭竿而起。黄巢起义彻底的使腐朽唐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4.公元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自立,唐朝灭亡。

唐代藩镇的分布:


两税法:
1、原因: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2、目的:为了解决唐政府财政困难。
3、内容: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作用和意义:
(1)使唐朝中期以来的极端混乱的税制得以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4)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实行:
两税法开始实行时,户口明显增多,赋税也相对增加。但是,土地兼并不在受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又在两税外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大衍历》
下一篇:初中历史知识点:北京人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初中历史知识点:唐朝的衰亡(安史之乱)】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知识点:唐朝的衰亡(安史之乱)】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