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重视调节六种不良心理
逍遥学能 2016-02-03 11:48
在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失常的比例逐年上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颇复杂。毋庸讳言,这与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有一定关系,特别与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心理状态有较大关系。因此,班主任不仅应该是品德高尚者、知识渊博者,而且还应该是心理健康者、人格健全者。
班主任在工作中尤其应重视调节如下六种不良的心理:
1.关系心理。
我国目前正处于历史性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冲击,而相应的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凸现和定型,部分教师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因而少数班主任十分留意学生家长的职务和其家庭经济条件等,注意发展对自己有用的“关系”,“关系学生”往往受到特别关照,这种关系心理造成的后果是,有的学生养成了一种娇宠心理,而另一些学生则相对受到冷落,心灵受到伤害,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甚至形成了不平等的教育。同时,也影响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形象。
2.偏爱心理。
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差、是否听话、有无特长等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心理。这种偏爱心理大多是教师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个人情趣与爱好造成的。这种心理比较普遍,一方面它能形成“皮格马利翁”效应,但另一方面,它也会带来很多负效应,它会使教育者办事不公正,一旦被学生觉察,就会严重影响班主任的威信。
3.排他心理。
如遇其他班级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反映本班学生问题,“插手”本班班级管理,不少班主任就有一种警惕性,产生排他心理。这种心理容易使班主任像“母鸡护小鸡”一样溺爱学生或包庇学生,甚至纵容学生,从而错过最佳教育时机,也容易造成同事间的矛盾。细心的德育管理者常会发现在班级管理层面上存在着“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这样很难形成教育互补,也很难提高德育实效,而且容易促成学生的“双面人格”。
4.定势心理。
一些班主任往往受第一印象、特殊印象、偶发事件等影响,形成对学生的印象定格,产生心理定势。这种定势心理不仅左右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如操行评语),而且会影响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其实很多学生在班主任眼中的形象与在其他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形象不大一样。这一方面可能与这些学生的“双重”表现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班主任看待问题受先入为主等定势心理影响的结果。所以班主任老师要不断提醒自己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免形成认知偏差。
5.狭隘心理。
个别班主任老师心胸不够开阔,对待学生不够宽容,特别是当一些学生因语言不恭或神态不敬冒犯师颜时,就对学生另眼相看,或想方设法“整人”,给学生“穿小鞋”。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形成对立情绪,影响师生关系。遇到师生呈对峙状态时,班主任应冷静地想到对方是受教育者,作为教师有义务指导他如何表达思想感情,即使遇到的是非常特别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做“扩胸”运动,惟有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6.发泄心理。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人的心情也往往容易受到影响。对于整日和未成年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来说,更容易形成急躁和烦乱的情绪。部分班主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常把不悦情绪倾泻在教室里,发泄到学生身上,气愤时不能控制自己,口无遮拦,这不仅会使学生心灵遭受到打击,而且会给教育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所以,班主任老师在心情不佳时,应及时进行自我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成长中的学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