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逍遥学能  2016-02-02 09:03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中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的,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百日维新失败后被保留下来,成为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1、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而建立京师大学堂是其重要举措。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
2、京师大学堂的地位: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兼具有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
京师大学堂的改名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蔡元培革新北大:
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于第二年开始改革。
1、改变学生读书做官的思想,他提出大学是“研究学问之机关”,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养成资格、贩卖毕业文凭的地方。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抱定做学问这一宗旨,孜孜以求。
2、积极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允许各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在教师的聘任制度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既聘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来校任教,也延请了持复辟政见的辜鸿铭等旧派人物执教。一时间北京大学人才荟萃,声誉鹊起。
3、对学科和教学体制进行改革。针对以前北京大学专注学术法的风气,首先是进行了文理扩充,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蔡元培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与术的区别就是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区别。学生在学校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谈得上应用。
4、废科设系和学分制的建立。蔡元培在学科建设上要求文理沟通。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他采取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北大于1919年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等科分别改为不同的院。学分制是蔡元培效仿的美国大学中通行的学籍管理方法。他认为同在一个年级或一个专业的学,由于其能力和兴趣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学校中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初中历史知识点:热月政变
下一篇:初中历史知识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初中历史知识点: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知识点: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