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记忆力的30个具体记忆方法
逍遥学能 2016-01-28 09:27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方法,提高记忆力亦如是。
1)择优定向--发挥己长记忆法
爱因斯坦在中学期间就感悟到自己的大脑左半球超常发达,所以进入当时还是粗放式教学的大学学习时,为了让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果断地去掉了对特长发挥无助的很多课程,集中主要精力去学记能发挥己长的那些课程。结果于窄化了的领域中获得了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和精深得多的专业知识。毕业后,他在窄化了的物理学领域内拼搏奋进,终于创立了相对论,成为被世人赞誉的科学巨匠。
相传,浪里白条张顺在陆上与黑旋风李逵交手被打在地之后,就很懂得利用自己水中之长弥补陆上之短,把李逵引下水而胜之。试想,如果张顺不发挥己长,老是在陆上同李逵打,不管打到何时,仍然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如果让擅长记忆数学的陈景润去学记烹调或缝纫衣服,让擅长逻辑记忆的爱因斯坦去记忆非逻辑信息至终生,让善于听觉记忆的罗黑黑和罗马盲诗人荷马去记忆视觉信息……总之,将有特长的人送上迷途--舍弃己长,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不知道择优定向发挥己长的人,不管是多么勤奋、多么认真,也只能算是记忆路上的盲人:一位患有自闭症并被人视作轻度弱智的青年,对日子有着超出常人的记忆能力。如果拿日历考他,他会"弹无虚发、百发百中"。原来,这个青年六七岁时,这种独特的才能就已经被他的亲人所发现。
这位善于记日子的青年并非弱智,而是一位具有记忆天才的人。遗憾的是,他自六七岁起就错用了这种超常的记忆才能,去记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日子。假设他的亲人在发现他的记忆才能后,高精尖部门对他定向培养,让他在自闭的环境中去记忆必须记住的中外高精尖知识信息与实践经验,并找出其间的联系,那么,他很可能已经成为科技界不可多得的精英了。
认识自己是择优定向的先决条件。认识自己的记忆特长越早,越能抓住提高记忆力的先机。不然的话,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所择的"优"很可能是"非优"甚或为"劣"。
脑力无所侧重的情况下取得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检验特长的一个参考依据,如某科的成绩明显优于其它各科,就可定向于某科,并在此领域里作长足的发展,如深造、择业、搞创作发明、灵巧快地化解热点等。
在恒定的时间内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记忆难度相同、数量相等的两组材料,而后进行记忆效果的感悟,如果发现运用视觉去接收这一材料的记忆效果凸显的话,那么,视觉记忆就是你的\"己长\"。相对地说,你的\"优\"也就在这里。
在认识自己的记忆素质之后,就要让自己的记忆特长在学记实践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人的寿命在岁月无情的增长中一点点减少,而人生的价值却在择优定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积累。
2)唤起兴趣记忆法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爱好者,他说:"我渴望着把异常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就逼着自己提高演奏技巧,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乐谱也就容易记住了。"
马克思在\"关于人类的事物,我都要知道\"的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识记了人类历史并抽引出了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演变规律,为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物种起源》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发现粒子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的丁肇中这样说: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哈佛大学的校长CharlesW.Eliot具有记忆名字的兴趣仅仅是因为一次曾在大众面前忘了同事的名字而大出洋相的经历。为了不再出洋相,他激发起了记住同事名字和学生名字的志趣,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能记住教职员及每年在校学习的学生名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唤醒我们常常忽略的"兴趣"?
志趣比有趣和乐趣更能转化为记忆的动力。有趣常常\"稍纵即逝,一笑了之\";乐趣又总有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靠客观事物的趣味性诱发出来;而志趣则是兴趣的最高级形态,带有持久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常常能使人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上海有一位话务员,将记忆电话号码与"宁肯自己苦十分,也要让用户方便一分"的信念挂靠在一起,为了满足用户准和快的需要,对背记电话号码产生了志趣。这位话务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乐于用12个小时千方百计将三千多个传呼中的电话号码循环背诵一遍,然后适时地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重复背记,终于达到了对答如流的境界。
巧妙联想与想像能让记忆对象有趣起来。如果预先知晓有关\"鸡尾酒\"的故事,那么,牢记单词"Cocktail--鸡尾酒"将不费吹灰之力:
相传在很久以前,美国纽约州一老板的独生女儿爱上一位在船上作业的年轻小伙子。一天,为了让心爱的小伙子能在拜见反对这门亲事的父亲时心态稳定下来并赢得父亲的欢心,姑娘特地为他调制了一杯含有酒精成分的混合饮料。正在此时,老板喜爱的斗鸡--Cock突然飞舞起来,尾上散落的羽毛正好扎进盛混合饮料的酒杯里,姑娘急中生智地顺势用鸡尾搅起来,并脱口而出:"鸡尾酒"。父亲见此情景,很高兴地举杯与小伙子畅饮起来。
形象有趣的故事通常能引发人们的兴趣,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效果。
很多书籍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美国医学界出版了一些有立体感插页的解剖学书籍,插页玲珑浮凸,破纸而出,非常显眼,读者印象极深。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彩色画册--《七十二变》,虽然只有14页,每页只画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变的一个人物形象,乍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一旦翻动,有新动作、新姿势、新服饰的人物像层出不穷,屡变不重,竟然可以变出图案多达2744个!读者当然百看不厌。松下电器公司曾研制出一种连接在普通电视机上的电子附加器,它能使电视上的荧光屏上映出画面,还可以用来画图,并且把画好的一幅幅图画储存起来,需要时可以随时放映,成为一种奇特的电子画册。
只要是能引起记忆兴趣的,都能记牢并保持长久,婴幼少儿也不例外。中国艺术大师俞振飞在3岁丧母后,不管是怎样哭闹,只要父亲一哼着昆曲,就安静下来,听着听着也就睡着了。有一天,父亲发现他能很熟练地唱着这首昆曲,很是惊讶,不知道是谁教的。实际上,这位教唱的老师就是他自己!恰应了张载之言:"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
3)集中注意力记忆法
希腊文学家艾斯?强森说:"真正的记忆术就是注意术。"集中注意力,能使大脑最敏捷、最准确、最清晰地记忆被注意的知识与经验。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听说某著名的心算家能准确快速地心算出不管是专家还是观众出的任何复杂刁钻的算题后,为了难倒他,这位心理学家兴致勃勃地前往心算家的住处,出了下面的一道算题,将他难倒了:
有一辆满载旅客的列车,出站时车上共有312名乘客,后来列车到达一处车站,下去18人,上来5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81人,上来4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23人,上来50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67人,上来35人,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下去12人,上来9人,接着列车又到一站,下去54人,上来66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17人,上来24人,列车又到一站,下去78人,上来85人,列车再到达一站,下去94人,上来56人,接着列车到达了终点站。
当这位资深的心理学家快速准确清晰地讲完上题后,心算家便马上准确无误地把列车到达终点时在车上的人数告诉了观众。心理学专家却说道:"我不是问你达到终点的乘客是多少,我想问你列车在这期间一共停靠了几站?"这位全国著名的心算家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出题的心理学家利用心算家习惯的心算定势--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故意用表面上并不比往常复杂的数字将心算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在运算过程中丧失了对火车途经车站的计数--注意力旁落就记不住,记忆专家也一样。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记住想记的事情。
使注意力集中的环境因人而异。
高尔基说:树林在我的心里引起了一种精神上安宁恬适的感觉,我的一切悲伤都消失在这种感觉里,不愉快的事统统忘掉了。同时提高了我的感受性:我的听觉和视觉变得敏锐多了,我的记忆力强得多了,我的头脑里贮存的印象也更加多了。
不同年龄段的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短不一,通常情况下,保持高度注意力的时间在12岁以前不超过30分钟(如对识记材料发生浓厚兴趣,时间还可大大延长)。
干扰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使人分心的杂念;嗜酒、嗜烟、\"开夜车\"等劣习;饮食调控失度;不速之客来访;易使注意力游离的药物等。
干扰注意力集中的环境主要是:超过25分贝的噪音;太强或太弱的光线;太冷或太热的室温;易使注意力游离的杂物;绝对无声的环境。
排除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干扰因素,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和抗干扰的自我训练。如毛泽东小时候常常用\"闹中取静\"的方法在城门口读书。李政道经常去茶馆读书--茶客们在谈天说地,他却能静下心来读书。
自我奖励也是变干扰因素为刺激因素,使注意力由分散趋于集中的重要手段:
当需要记忆,脑子里却浮现出看电影、洗澡、喝茶等杂念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杂念作为到达某一记忆目标之后的奖品,这样一来,足以妨碍记忆的杂念,反而成为刺激记忆的最佳诱导剂。如记一段课文,可以喝热茶并休息15分钟;要是记忆两段课文,就可以洗个澡;要是完成了对三段课文的回忆,就可以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像这样,把自己的杂念由小到大逐次排列起来,并把最先的杂念放到最后去对付,表面上看像是一种哄骗小孩子的把戏,实际却有促进记忆的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目的明确,有顽强的毅力和镇定的情绪,采取相适的训练举措就会使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内容上去。
4)一心多用--注意力分配记忆法
很多人都拥有一心二用的能力。有些人对某些业务重复至熟后可以一心二用,例如有的女性织毛衣至娴熟时,可以一边毫无差错地织毛衣,一边抬起头与其他人谈天说地或东瞅西望地注意感兴趣的事。有的打字员,可以熟练到一边不停地准确无误地打着字,一边与有业务关系的人谈论,甚或听外语广播。有人研究后指出,这些人完成动作的控制全由大脑皮层移交给皮下中枢,完成动作就无需有意注意而转为自动化了,大脑皮层就可以\"腾出手来\"参与一种主要的记忆活动,使两种活动能同时顺利进行。
当两种同时并进的活动都需要注意时,其中必定有一种活动是主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注意力的分配问题。如老师讲课时,学生既要注意听讲,又要注意笔\"记\"。学生在能够熟练地写字后听讲,通常是把大部分注意力分配到比较生疏的听讲活动上去,而把小部分注意力分配到熟练的写笔记活动上去。这样的做法能顾此兼彼,提高学记课堂知识的效率。
要学会记忆,首先要学会分配注意力,将散向的注意力集中到学记的生疏难重内容上。记忆力的分配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可以一心(实际上是脑)多用,有的人可以一心两用,有的人只能一心一用,有的人还难以使注意力集中,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好大喜功、贪多求全。
5)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
合理运筹时间记忆法,主要是依据生物钟的不同节律安排不同的记忆内容--让时间佳度与记忆内容对等,即:在最佳记忆时间里记忆最难记忆的;在中等佳度的时间里记忆中等难度的;在非佳时间里记忆非难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常有类型上的差异,所以在相同时间里记忆难度不相同的知识与经验才是每个人的最佳选择:假如一个人一个月中的最佳记忆日是上旬中的某几天,而另一个人则是下旬中的某几天,那么,前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所记忆的课程安排在上旬的某几天中,而后者在总复习期间就应将同一难度的课程安排在下旬的某几天中。
假如A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百灵鸟型,B的日生物钟节律是猫头鹰型,C的日生物钟节律是亦此亦彼型,那么,在安排每一个复习日中的记忆内容时就应有所侧重了--A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白天的最佳记忆时段;B是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晚间的最佳记忆时段;C应将每一个复习日中最难记忆的内容安排在临睡前或起床后的一段时间里。
假如不让时间佳度与学记难度相对应,如在最佳时间里去记忆非繁难的或涉足学习以外的事情,无疑是在浪费生命!而在非佳时间里记忆繁难的知识与经验,往往事倍功半。
合理运筹时间,还要学会积极地休息,使不同职责的脑神经细胞交替着工作,比如文理交替。
学习内容相近,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也比较相近,长时间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脑细胞内物质的消耗和废物的积累,因而提前产生疲劳。由于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容易产生混淆。
善于学习的学生,很注意文理交替,以减少相互干扰。例如,学完语文看物理,做完数学看历史等等。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若穿插上文体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对记忆也是十分有利的。此外,在记忆的非佳时间里,不妨尝试带着问题去闲谈,闲时得\"宝\"--在闲谈中学记\"无字理\",能额外地记住原本在最佳时间里应该记住的问题。
6)分散(头尾)记忆法
计划用1小时来背诵一篇文章,对这1小时的安排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是集中法,就是在1小时之内,不断地反复地背,直到记住为止;
二是采用分散法,就是把背诵的时间分在几次进行,如每天背20分钟,在三天背完,总的背书时间还是1个小时。
检查记忆的效果,发现分散法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中法。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学习过程,如果相对地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那么,前面的学习活动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活动,即前摄抑制。例如,刚踢完足球,就立刻做功课,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就是因为前面的活动虽然表面上结束了,但这个神经活动并没有停止,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使后面的学习活动受到干扰。前面活动引起的兴奋越强烈,对后面学习活动的干扰越大。同样,后面的学习活动也会影响到前面的活动,即后摄抑制。
实践证明,总是开头和结尾阶段的学习效果好。不少人一早起来,学习效果最好,除了早晨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外,更在于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学习活动基本不受前面的干扰。也有的学生睡觉前记忆外语单词和背课文的效果好,这是因为背完后就休息或睡觉,不再受其他活动的干扰。
分散学习法实际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干扰少的首尾阶段,每次学习时间较短,大脑细胞也不容易疲劳。在采用分散学习法学习时,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的时间太长容易遗忘,间隔的时间过短,又容易受到干扰。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开始各次间隔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以后则可以逐步加大,如果材料太难,则可以有较多的间隔次数,学习材料如果比较容易,内容又比较少,则间隔次数可以减少。
相比之下,集中学习法由于首尾少、干扰多,连续集中学习相近的材料,容易使大脑细胞感觉疲劳,神经联系产生差错,记忆效果相对会打折扣。
7)少爱多弃--筛选记忆法
古往今来,善于学习的人都习惯于抓住主要的、关键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其他零散的非关键的部分自然迎刃而解。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语句: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对记忆也得进行组织,即记忆之前应该考虑:哪些信息必须记住,哪些信息应当贮存在什么地方,哪些信息必须抛弃,哪些信息必须遗忘,哪些信息必须回忆。
在所有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把用创造性思维筛选提炼出的真知灼见记入脑中,有意识地忘掉次要的信息,腾出脑来记忆确实有用的信息。一个人如果想将所有学过的东西都记在脑中,无疑是一种很愚蠢的企图--将记忆力虚耗在不必记忆的事物之上,无异于慢性自杀。记忆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依需择精而记--"少爱多弃"。
依需择精而记,既有对少而精信息的记忆,又有对更多信息的遗忘。为了完满地做到这一点,就需在记忆之前加大对收到信息的思维力度,进行预先筛选提炼。
也如同"众多贫铁矿石只有通过破碎筛分,选别成为铁精矿粉才具有使用价值,铁精矿粉只有经过熔炼而获生铁后使用价值才提高,生铁经过再冶炼而去掉具热脆性的硫、冷脆性的磷等杂质才成为使用价值倍增的钢"一样,只有从众多杂乱的信息中筛选提炼出少而精的信息才具有记忆价值,也只有对少而精的信息进行再提炼才能获得价值大增或倍增的精中之精的信息--如千古传诵的名言、警句、成熟的生产方式(方法)创造发明与专利技术等等。
一个会记忆的人,在记忆之前,会本着\"少爱多弃\"原则对所接收(识记)到的全部信息依需进行选择,逐个取舍,将少而精、简而全、确实有用的信息请进最适于它住宿的\"房间\"里面去。
8)分类(系统)记忆法
分类或归类就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内在联系或某些外部特征,把杂乱无序的事物重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类别的过程。通过分类或归类,使分散的信息趋于集中,零碎的信息组成系统,杂乱的信息构成条理,从而使需记信息更加趋于系统化、条例化、概括化,这便于记忆。
"在人的识记活动中,对材料的分类、分组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人的经验是分类保持的。唤起过去的经验(回忆)也要借助于经验的类别的范畴……人在记忆时能够对经验分类分组,是由于社会实践中有储存物质的分类分堆的经验。没有社会实践中的分类分堆,人在识记材料时对材料分类分组是不可想像的。\"心理学教授曹日昌通过实验结果证实,对所需信息进行预先归类而后记忆的效果明显好于不预先归类就记忆的。
"读书分类,不唯有益,且兼省心目。\"现代脑神经记忆学理论认为:只有系统化(有条理)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系统化的暂时神经联系,识记内容也显得好记一些;而孤单单的识记材料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则是个别的、独立的、零碎的、分散的,不容易记忆,即便是记住了,也难以保持。
分类记忆便于快捷提取信息。人的大脑如同一座图书馆,需用信息如同书籍。经过归类编目的书籍井然有序地摆放在书架上,在需用时能有条不紊地快捷取出。而未经归类编目的书籍则杂乱地堆放在一起,需用时,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出来。
实例1
需记的原型信息:
家用电器、火车、鸭、自行车、电脑、烧烤、微波炉、孟姜女、电视、马、飞机、冰箱、马车、家禽、交通工具、万里长城、嫦娥、家畜、奔月、焚书坑儒、洗衣机、汽车、鸡、跳山涧、鹅、秦始皇、猪、蹬鹰、牛、哭、电风扇、老虎、吹风机、兔子、羊。
先打乱原型信息的原有序次,按照习惯重组为如下几块:
家用电器:电脑、烧烤、微波炉、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吹风机。
交通工具: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马车。
家畜:牛、马、猪、羊。家禽:鸡、鸭、鹅。
其它:老虎跳山涧,兔子蹬鹰,孟姜女哭万里长城,秦始皇焚书坑儒,嫦娥奔月。
按序将几块综合在一起记忆。如此一来,原本无序的复杂信息记忆起来就显得容易得多了。
实例2
原序:
舞只有旁两跑飞蝴在蝶马的骏着花踏香奔蹄
按规律重组:
踏着香花的骏马在奔跑,蹄旁有两只蝴蝶飞舞。
按规律重组之后,这些原本没有联系的单字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句子,记忆起来轻松得很。
如果从幼儿时期开始,启蒙者就想方设法使之养成\"先对需记信息加工使之系统化,然后再记忆\"的习惯,那么,幼儿长大成人后将会十分自觉地越来越熟练地这样进行,对提高记忆效率大有裨益。
9)规律集成记忆法
哈佛大学的米勒发现一个成年人往往可以一下子记住大约7种分散的"点滴"信息的事实之后认为,记忆的诀窍在于:把你要记住的7样东西组成一个大的总类别,然后再把具体的信息加到类别中去。以后记住7个类别的名称,通过联想你就能记住你先前归属于这7个类别的点滴信息。
对于有规律可寻的记忆内容,可采取按规律分块而后集成(综合)的记忆法去记忆它--记忆数量是随着每块内容的增多而增长的。当所需记忆的原型信息间有某种明显相关的规律时,运用规律集成记忆法可事半功倍。其要点是善于分析与综合,通过表面现象找出简化后的内部关系。如:
原型信息1:
49162536496481
需记的原型信息总计为14个数字,明显超过一次识记的最大数量7±2。死记硬背比较难记。分析发现这组数字是自然数22至92的依序排列,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49162536496481
2232425262728292
原型信息2:
123123123123
123321123321
先探究出第一组数字是"4个123依序排列"的规律和第二组数字是"两个123321依序排列"的规律,然后再按照此规律记忆。
原型信息3:
电话号码24361
一位朋友与爱因斯坦通电话时说:"我的电话号码很不好记,是24361。"爱因斯坦马上回答:"这有什么难记的!两打加19的平方就是了。"大家算一下,两打是24,19的平方是361。如此一来,原本没有联系的几个数字产生了联系,有助于简化我们的记忆。
原型信息4:
清军于1644年入关,占领北京。
一想起4乘4等于16,就联想起清军入关占领北京的时间了。
注意:此法仅适用于在瞬间能发现需记信息间显而易见的简化记忆的关系情况下。否则,还将因此而延迟记忆,增加了大脑的额外负担,造成脑力的虚耗,得不偿失。
10)图表记忆法
经验表明,分散杂乱的原型文字或数据信息是不受记忆系统欢迎的。因为它们既枯燥乏味又杂乱无章,毫无生气。阿伦?佩维奥博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有关记忆的双重密码理论:
假使你仅仅通过词语来记忆这一事实和想法的话,那么你只用了你一半脑力。当同一事实或想法你不仅通过词语(贮存在左半球大脑)来记住,同时也通过图像或草图(贮存于右半球大脑)来记住,那样就在你的记忆中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联合体。当你需要回忆这个事实和想法时,就可以从这一联合体提取。
经验表明,如果通过筛选提炼、归纳整理,将有规律可寻的分散杂乱的原型文字或数据转录成图表提供给记忆的话,那么,记忆系统就易于接受,还不会把它忘掉。
帮助记忆的笔记有很多种。我们把亦文亦图的帮助记忆的笔记称作记忆思路图,英国的T?布赞叫它思维连线图,德国学者称为记忆图,《学习的革命》的作者称其为脑图,日本学者叫它智能集成板块。
记忆思路图的优点众多,最为凸显的就是集辐射(发散)思维和集中(聚敛)思维于一体,使人节时省目地在一页(最多是两页)中就把握住了内容的整体和各分体事物以及其间的有机联系,十分便于记忆,还能将印象深烙于脑中,不易遗忘。
记忆思路图中的各分体事物好比电脑的各集成板块,它们紧密合理地协同衔接便产生了如同电脑那样的整体可视的功能。如果将其牢记在如同智慧宝库的脑中,就会井然有序地一块接着一块堆放在通路畅达的各个\"房间\"里,便于贮存。一旦需用信息时,就可快捷地提取,既方便识记与保持,又利于回忆或认知。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将原型文数信息转录成图表的示范实例。它融一览表、系统表、比较对照表、统计表于一体,括组成宇宙万物的已知元素于一表,真不愧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好表,使人\"一观诸要\"。
列宁、马克思都很注重列表记忆。
列表记忆在我国源远流长,如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十表》。
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鸟瞰接收到的信息,把相关的信息分类归纳整理成表,进行比较对照(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进而把握住信息的各自特点及其间的关系--共性,可以使令人眼花缭乱、极易混淆、目不暇接的繁复信息如英语时态、俄语数格、化学元素等等井然有序、一目了然;特征化、条例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提取。
11)提炼共性记忆法
实例1
在初中化学课中,讲得最多的是氧化还原反应。这类反应比较复杂,既有电子得失,又
有化合价升降,还要区分什么元素被氧化、什么元素被还原,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但是,只要记住抽引出来的共性\"失电子升了价(被氧化),被氧化是还原剂\"这句话,就能很容易记住在此类反应中什么元素被氧化,什么元素被还原;什么元素是氧化剂,什么元素是还原剂了。
实例2
现代汉语中,分析句子的成分使许多人感到头疼,因为句子构成较复杂,有"主谓宾定状补"语。但是,如果记住抽引出来的共性"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定语定在主宾前,谓语前状后面补",记住新识记的句子的构成成分就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
实例3
英语中合成或派生出的新词较多,如果能记住组构新词的共性,对合成或派生出的新词就易于记住了:
合成法:将两个词依序重组为一个新词
mather--land--matherland
母亲国土祖国
派生法:在动词后面加词缀er,表示从事该动词的人
work--workerread--readerdrive--driver
工作工人读读者驾驶驾驶员
实例4
记住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共性
三角函数有54个诱导公式,记住概括出的\"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这句口诀,就可以推导出全部的诱导公式了。
在校学习的学生,如果能预先把书本中的共性提炼出来而后记忆,是最好不过的了。但从目前的状况看,绝大多数学生还做不到这一点。如果能在课后复习时,把共性从书本中抽引出来而后记忆的话,也会有利于学记效果的提高。
12)提纲记忆法
对记忆而言,有所失才有所得,有所简化才有所强化。我国古人韩愈曾得益于此法,"记事者必提其要。"善于记忆的人,记忆的全是提炼出的\"字词句段去而意留\"的简化信息,少而精;不善于记忆的人,才将全部学过的东西都记忆下来,过不了多久就遗忘殆尽。
在新闻采访中,精明的记者往往只记下从对方话语中提炼出的用得着的信息;而无能力的记者才将对方谈话内容用笔全部记录下来。
马克思特别重视做原型信息的提要,将其视为一种通晓他所读过的材料的工作过程。他甚至还为他自己的藏书做提要:"从我所读过的图书中做出提要,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例如我读列辛的《老孔僧》、索尔格的《伊尔文》、温克尔曼的《艺术史》、鲁登的《德国史》等等都是这样做的。"
在概括主题和写提要时,用的话语越少、越通俗易懂、越深入浅出、越形象生动则越好。细了容易乱,少则得,多则惑,难懂不易记忆,呆板提不起兴趣。
编写提纲便于记忆的优点有三个:一是具有直观性,一目了然;二是具有概括性,浓缩出全部信息中的精华;三是条例化,显露了主干信息的层次及关系。目录可以把分散的片断信息系统地整理出来,便于记忆,提取的时候也较为系统快捷。
做提纲目录时,首先要科学分析接收到的全部信息,按先后顺序来理解各个部分,通过综合来掌握信息的整体与脉络。然后比较、抽象与概括,提炼出各个部分的大意,找出要点、难点、类别、主要环节,最后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以提纲目录的形式表述出来。
从重要的原型信息中筛选出易于记诵的关键字词,是精于学记的人常采用的方法。只要记住了关键字词,大都能回忆起它所代表的原型信息。
如从原型信息中筛选概括出的"五讲四美",其原型信息是:
讲文明心灵美
讲礼貌语言美
讲卫生行为美
讲秩序环境美
讲道德
相传,苏东坡在学记《汉书》的时候使用了筛选关键字的技法:开始时,学一段抄三字为题;第二遍学记时,读一段抄两字为题;第三遍学记时,读一段仅抄一字为题。学记三遍后,只要别人任提第三遍抄的任何一个字,苏东坡即能背出相应的这段文字。
这些技法如果选用得当,可抓住骨干,带动枝叶,轻松明快地绘出"知识之树"来。经验表明,成就大业者往往不是记忆了很多信息的人,而是从小就记忆了适合于自己的有用信息的人,这就像吃饭一样,能够全面适量的摄取必须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
13)左右脑协同记忆法
爱因斯坦以相对论闻名世界。他的脑子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只装逻辑性极强的系统化了的数字和公式(储存于发达的左脑中),事实上,爱因斯坦还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有闲空就在右脑的指挥下拉起了小提琴。
善于让大脑两半球协同的爱因斯坦,用左脑于1905年创立了轰动世界并否定牛顿\"绝对时空观\"的狭义相对论。思不能止的长达十一年的具有迷恋性的思考,又使爱因斯坦在1916年的一天进行积极的休息时,从习惯于巧妙联想并富创造性想像的右脑迸发出了关于形成广义相对论的灵感:
据爱因斯坦回忆灵感突现时的情形说,他在一个夏日,躺在山边正发白日梦(即胡思乱想--在潜意识域中,依据脑贮的知识信息与实践经验进行着尚未知晓的闪电般地尝试组合或前所未有地搭配),突然,想像自己在乘着一束阳光到宇宙深处旅行,并从宇宙的另一边返回太阳系。
此时的他突然警醒到,要让这梦想成真,宇宙必须是弯曲的,空间、时间以及光线亦都应是弯曲的。于是他返回桌旁,在逻辑性极强的左半球大脑的指挥下,将右半球大脑赐予的灵感整理出来--这,就是实用价值更高、应用范围更广、逻辑性更强的广义相对论。相对论产生于大脑两半球的相互协同中,两半球都发育最终铸就了人类科学史上的辉煌。
与爱因斯坦相对应,对绘画非常投入的名扬世界的大画家毕加索,是一位使绘画数学化和几何化的艺术家。他不仅是用发达的右脑去装入绘画的艺术讯息,还常在构思绘画草稿时让左半球大脑帮忙--转录出数学化和几何化的讯息,供右半球大脑在构思和使思维具体化的创作中使用,以增添作品的立体感和规则化。
凡人和天才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注意开发弱势半球大脑的潜能--让两个半球在处理事务时都发挥作用,而前者则大都仅利用优势半球大脑--弱势半球大脑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都闲着。
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欢快流畅、趣味横生的歌谣、谚语、顺口溜、口诀、韵语、寓意歌谣等,能让大脑两半球在学记中合作,学记效率有显而易见的提高。如:
用缩略法编写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二暑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对于幼儿来说,用联想想像法编写的"数字歌"对他们记忆简单数字很有帮助:
1像短棍细长条;2像天鹅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帆船随风摇;
5像秤钩来秤菜;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眼镜戴耳上;
9像气球能升起;0像鸡蛋做蛋糕。
中医中的"针刺四穴歌"也充分利用了概括的方法: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针刺足三里治疗腹部疾病,针刺委中穴治疗腰背部疾病,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针刺列缺穴治疗头颈部疾病,针刺合古穴治疗面部疾病。
用联想想像概括法编写的"巳?己?已"口诀:
堵巳(si)不堵己(自己的己),半堵才念已(已经的已)
繁复的材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韵语的形式贮存在记忆里的。
牛翰杰在学习《二十四史》时,为记忆各史书作者名字,编写了四句韵语:
司马班范陈房沈
司马迁班固范晔陈春房玄龄沈约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
一肖二姚魏李?
肖子显姚思濂魏收李百药令狐德?
《南齐书》《梁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陈书》
征寿刘煦欧阳宋
魏征李延寿刘煦欧阳修宋祁
《隋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
《北史》
薛修脱濂廷玉臣
薛居正欧阳修脱口等宋濂张廷玉为凑韵脚并沿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辽、金三史《元史》《明史》用封建时代口气
14)多通道协同记忆法
将难记的信息编入故事,记忆效果会更好。有情节、趣味盎然、形象生动的自编故事容易被大脑记住--难记信息与所余内容建立起了牢固的有机联系,记住了故事的内容,也就记住了难记的需记信息。
有人为了轻松愉快地记住7个无聊乏味又互不相干的外语单词:风、尘埃、瞎子、三弦曲、猫、老鼠、木桶店,将其编成一个\"风吹木桶店就赚钱\"的故事:"起风的日子满地尘埃飞扬,尘埃飞入行人的眼睛,眼睛内有尘埃的人会变成瞎子,依靠弹三弦曲过生活的瞎子必然增多。制三弦需要猫皮,所以杀猫,猫就逐渐减少,老鼠增多,老鼠会咬木桶,木桶店的售货因此增加。"
在中国,人们至今还在用编故事的方法来记忆三十六计。比如用田忌赛马的故事,可以深入浅出地表述运筹学能出奇制胜、转败为胜的精髓,记住了这个故事,运筹学的奥妙也就在记忆者头脑中扎下了根。
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宋代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视》中指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文学家苏东坡,在多年的求知生涯中,养成了抄书的习惯。他的抄书,往往不是为了积累资料,而是为了加强对书的内容的记忆。这两位先贤的做法,也许是建立在对协同记忆法良好效果有深刻体验基础上的吧!
协同记忆法应用于学习实践,主要应体现在把听、说、读、写、思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多通道协同记忆,是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记忆繁难重要信息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实验表明,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由知识或经验或事件或物品或人与动物的言行等转录而成)对大脑产生的刺激强度有很大差异,因而也就产生了相差甚殊的记忆效果:
对视觉输入的信息吸收率最高,可达83%;
对听觉输入的信息吸收率次之,为11%;
对嗅觉输入的信息吸收率更次,为3.5%;
对味觉输入的信息吸收率最低,仅为1%。
尽管记忆专家们强调要善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记忆,但非盲人却总是更常运用眼睛来吸纳大多数外界信息,也无怪乎很多人把眼睛比喻为\"心灵之窗\"了。通过视觉转输信息入脑,其主要优势之一就是让大脑的两个半球协同合作,产生了\"1+12\"的增值记忆效应;其次是凸显层次并有认知深度,还可以通过强化图像细节去增强记忆,亦可赋予图像的相适色彩去提高视觉的转入效果。
据有人实验,交替使用视觉和听觉去接收同一信息,能够使记忆效果凸显:视听结合能记住65%;单用视觉仅能记住25%;单用听觉记住的只有15%。有人将学生均分三组,只告诉甲组学生10张画上的内容,不让学生看画;只让乙组学生看这10张画,不讲解画上的内容;既给丙组学生讲解画上的内容,又让他们看这10张画。随后测验,甲组记住60%,乙组记住70%,丙组记住86%。
如果将需记信息寓于影视节目中,同时启动视觉和听觉的能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极大的提升作用。现在很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课堂生动有趣,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记的积极性。
为了使记忆时加深大脑对繁难重要而且陌生信息的印象,让其由瞬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贮存在脑中,可以让多种感觉器官协同作战:看听写相结合,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采取触摸、嗅、尝等各种方式。在大规模的复习中也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法。
平日里可以在休闲时抽挤出一小段时间去进行两种或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记忆的练习,如在无杂音干扰的环境中进行音乐听写,仔细地倾耳细听、默写,再反复对照;全神贯注地听一首曲子,至熟后清唱,再听,再唱,直至听唱合一。在限定时间内记忆声音信息的能力就在这种训练中不知不觉得到提高。据说莫扎特自幼勤于进行这种训练,在他14岁的时候,一次听完意大利作曲家阿莱格里?格雷戈里的一首弥撒曲,回到家中,将曲子几乎完整地默写了出来。进行眼手口脑协同记忆的训练,有些重要的繁难信息,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后,用笔写下来,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诵。过后,再抽闲暇时间不断背诵或回忆或默写;对能吃的佳品,可精察、细咀嚼、慢品味、反复嚼,而后进行综合与概括思维等。
15)借助联想想像帮助记忆
让联想想像帮助记忆,是抵抗遗忘的最佳选择。让联想想像帮助记忆的实质,就是通过巧妙联想和丰富想像让新记忆的信息与脑贮的原有信息以结构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就像鱼被钓在钩上一起沉入\"脑海\"中一样。需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轻提\"鱼钩\",\"鱼\"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有人为了记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热却可以\"这一物理法则,通过创造性想像和奇幻联想,将其变成如下的故事:
母女在真空中亲嘴,听不到声音,却可以传播嘴唇摩擦的热。
人的大脑左半球主管逻辑(科学)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艺术)思维,但有人在记忆中常将二者的功能记混。对于看过或听说过电影《佐罗》的人来说,只要将逻辑思维与此电影中的主人公佐罗联想在一起去记忆就行了--一想起佐罗这个英雄(有人称\"佐罗\"这个人名为记忆的定位词),就连带回忆起了逻辑思维和管辖它的左半球大脑了,亦可推出形象思维是由右半球大脑管辖了。一来二去,很快就把两半球大脑的主要功能记忆牢固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的"马太效应\"--"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被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借用来解释下述现象:"对已经出名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给与的荣誉(社会肯定)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成名的科学人物(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他说:"马太效应使许多新秀蒙受损失,他们的贡献往往被抹杀;马太效应有时也使虽然成名但学术见解尚未成熟的科学家在文章发表后威信扫地。"
在识记过程中,您如果能将须记的"马太效应"与身边的实事联想在一起,日后一看到身边发生的上述现象,就会马上联想起马太效应,于是马太效应就铭记于您的大脑中。
对比联想
看到、听到或回忆起某一事物时,往往会联想起和它相对的事物,对各种知识进行比较,抓住其特性,可以帮助记忆,这就是对比联想法。古律诗中常用的方法是对仗,其中就有很多上句与下句对比的,想起前一句就能很自然地联想到后一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
若想记住治疗蜂毒有特效的苔藓液,只须与华佗发明苔藓液的趣闻联想在一起就很容易了:华佗将观察\"黄蜂和蜘蛛的搏斗中,受黄蜂刺伤的蜘蛛爬上苔藓打个滚便恢复常态\"的现象牢记于心,并通过对比联想,触类旁通地发明了治疗蜂毒的特效药--苔藓液。
相似联想
为了记住"人的大脑装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并且由这些神经细胞交织成十分复杂的神经细胞网络"这组信息,有人将神经细胞与微型计算机联想在一起,把神经细胞网络与微型计算机网络联想在一起,编织出一组形象化信息:人的大脑好比装有一千亿架微型计算机,并且由这些微型计算机交织成十分复杂的微型计算机网络。
有人在学习地理时,将意大利半岛与形状相似的长筒靴联想到一起去记忆:一看到穿长筒靴的人,就想起了意大利半岛,没专门花时间就记牢了这个知识点。
接近联想
需记忆的信息是"决策者的三种类型:A型不求大利,怕担风险。对利益的反应比较迟钝,但对损失的反应比较敏感;B型谋求大利,敢冒风险。对损失的反应比较迟钝,而对利益的反应比较敏感;C型--亦此(A)亦彼(B)型,完全按照损利值和期望值的高低来选择行动方案。"如果记忆者能将身边与之接近的真人真事联想在一起,一见到身边的这三种类型的人,就联想起需记的上述信息,这组信息就易于记牢了。
引导学生建立独体字间意义的接近联想,也有理想的记忆效果。如目与垂并联为"睡",小和土串联为"尘",上小下大为"尖",家中起火为"灾",用双手把东西分开为"掰"……
由此及彼联想
由听声音联想到人物的形象,例如由听死者生前的录音联想并想像死者活着时的容貌、举止、人格、个性、特长;由听电台播放的相声联想到说相声演员的音容笑貌;由看《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联想到电视连续剧中的演员形象;由触摸或观看名人在历史博物馆中的遗物联想到名人生前的行为举止;由品尝已故老人留下的名茶联想到已故老人的慈祥……联想得越多,想像得越清晰,记忆得也就越牢。
象形谐音联想
月牙弯弯笑嘻嘻(C)
与C象形与C谐音
无论是象形还是谐音,只不过是为记忆提个醒,书写与发音还是要按照标准进行。
学会联想与想像的重要举措,是在愉悦欢畅的情境中去活跃思维,让思维的能量辐射到无所不包的领域、行业、学科、部门及事物,让在脑中扎下深根的联想与想像的技巧、方法充分地发挥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509422@qq.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