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1-18 09:47
越接近长干寺地宫的核心,越充满矛盾和焦虑!碑文和丝织品上都写着:佛顶真骨、感应舍利10颗、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去年,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终于走出了铁函,露出了华丽真身。但问题接踵而至,在塔身内放置了千年的金棺银椁要不要取出?金棺银椁的密封性能如何?诸圣舍利找到了吗?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护“塔王”以及“塔王”内的稀世圣物,今天上午,来自南京、北京的著名考古、文保专家将召开专家论证会,共商“请”金棺银椁的方案。
焦虑:“塔王”在水中浸泡千年已受伤
南京博物院文保专家奚三彩说:“塔王”的胎心是木头的,木头怕干,太过干燥,会导致木胎的水分挥发过快,导致“塔王”变形;但金棺银椁恰恰喜欢干,怕湿,金银遇到水容易发生氧化。面对这样一对矛盾体,只能把金棺银椁取出来,然后观察“塔王”的木胎究竟是什么木质,这些木胎经历了1000多年,保存状态究竟如何?奚三彩强调,请金棺银椁只需要打开塔身的其中一面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把那个铆钉脱落最厉害的一面打开,就能取出金棺银椁了。
记者打探到,一个月前,南京市文物局提交了一个“请”金棺银椁的方案,但这个方案目前已经被退回了。原因何在?太简单了!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上次提交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思路,是一个幻灯片。正式方案需比较详细的研究后才行,比如说:“塔王”木胎的含水量怎么样……
“在请金棺银椁之前,要对整个房间进行加湿,比如用加湿器加湿等等,使得请金棺银椁的湿度也达到90%以上,不会让塔王木胎的水分挥发过快。金棺银椁请出来后,就要采取一些防霉措施,而塔王本身也将进行修复。”
如何确保金棺银椁安全请出“塔王”,同时“塔王”也不会变形?昨天,南京市博物馆向北京、南京的考古、文保专家们发出了邀请,今天上午,这些专家将碰头商议究竟该如何请金棺银椁。
争论:佛顶真骨是否要取出?
“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都放在金棺银椁里。”主持法门寺考古的韩伟研究员说,“佛顶真骨”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顶骨,而“诸圣舍利”指的是高僧舍利。“感应舍利”的来源很值得研究,很可能是梁武帝在大同四年供奉过的舍利,非常珍贵。据石碑上记载,“舍利等物‘内用金棺,周用银椁’。”之前,南京晨光厂的专家们用X光片已经事先“看”到了这个“圣物”。“从X光片来看,金棺、银椁是小方体,银椁大约是10厘米×10厘米×6厘米,而金棺大约是5厘米×5厘米×3厘米。”南京晨光集团工艺研究所所长周明介绍,虽然塔王身高1.2米,但这个金棺银椁却是相对袖珍。
那么,金棺银椁是否要开启呢?文博界和佛教界持不同观点。文保专家认为,宝塔在水中泡了近千年,金棺银椁不进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唐代法门寺佛指骨舍利瘗藏时间比宋代长干寺佛顶骨早了100多年,但出土时,因为泡过水,已经软得像面条一样。
而南京玄奘寺住持传真法师则认为,地宫碑文、塔身铭文、工业内窥镜和X光探测都证实塔王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佛顶真骨”,宋代大德高僧更不会作假,他们在瘗藏佛教圣物时就不希望宝塔再被打开,后人应该尊重这一意愿,斯里兰卡的佛牙塔,还有杭州雷峰塔地宫的阿育王塔,至今都没有打开。
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金棺银椁取出后,他们也不赞同打开它,但是,如果金棺银椁密封性能不好,水浸泡进去了,那么会导致佛顶真骨遇水而发霉,这样反而不利于圣物的保护。究竟要不要打开金棺银椁?这位权威人士说,还要看金棺银椁的密封性能究竟如何。
相关研究
“塔王”木胎是檀木造?
千年铁函开启,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闻过的专家说,这股香气和檀香的气味十分接近。香气到底从何而来?有人提出这样的设想:藏于铁函中的阿育王塔的内部都是由木头制作而成,会不会就是檀木呢?这股香气会不会就是檀木香?
“要想进入看一眼,真的很不容易。”作为相关专家,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潘彪教授前不久有幸一睹塔王的风范,他回忆说,塔王仍然放置在当初铁函开启时的那个库房,不过,要进入库房必须“净身”而入,不得带包,更不得带相机之类的拍照工具。塔王被“伺候”得很好:房间内恒温恒湿,全部使用冷光源,没人时,房间里的灯还得全部关掉。
进入库房,潘彪教授十分激动,他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了宝塔上。透明罩子将宝塔整体保护起来,放在一张台子上。
隔着透明罩,他用肉眼就能看到塔刹和象轮的内部是木质的,颜色有些暗,类似褐色,木纹不是太明显。肉眼根本无法识别木胎的材质。
“木头的硬度还不错,应该说保存得很不错。”潘彪告诉记者,当初铁函开启时就发现,塔王被浸泡在水中,可这恰恰是木头保鲜的一个好方法。木头的耐久性很好,最忌讳昆虫的破坏、细菌的侵蚀,很容易令木头腐化。不过,干燥的环境或是完全水浸的环境,反而很适合木材的保存。俗语说,“水浸千年松”,宝塔浸泡在水中,和细菌、氧气完全隔离,这才使得木胎保存得较好。
这种木材是不是檀木?潘彪说,仅凭肉眼看是很难判断的,肯定要借助科学的检测手段。
当时,潘彪就和工作人员提出,要从木胎上取样进行化验。要对宝塔“下手”,这个提议开始被否决,工作人员担心取样会破坏宝塔的完整性。
“其实没关系,取样真的非常非常少。”潘彪的解释很快让工作人员同意了,只需要用锋利的刀在木胎上轻轻刮一小片,仅有十几微米厚、几毫米直径大就行,被刮的地方肉眼几乎都看不出来。所以,这样的取样对木胎不会有什么影响。过几天,取样工作就会展开。
而取下来的这些微不足道的样品,在潘教授的生物透视显微镜下,将会悄悄地说出自己的“身世”。“每种木材的细胞排列都是不同的。”潘教授告诉记者,应该很快就能判定木胎到底是哪种树种。而它更多的身世之谜也可能被解开:根据树种还能判定它分布在哪里;是不是当时的珍稀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