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1-13 10:59
作者:河南禹州市二高 赵海亭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唐宋八大家散文(选修)里算是比较简短的文章了,要求背诵。课本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深入体味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奇妙,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这一目的呢?能不能找到一个巧妙的“主问题”,避免碎问碎答?突然灵光一现:让学生给每段拟定一个“关键词”。于是有了如下教学设计:
1.熟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字词句的翻译;小组解决不了的,组间解决;依然解决不了的,老师解决。
2.从课文中给每段选定一个“关键词”。
3.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从教学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一段,比较浅显,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出来了:“恒惴栗”。理由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心情抑郁,精神不振;借酒解愁,梦中还是清醒时的郁闷愁苦心情;“觉而起,起而归”,索然寡味,虽然“以为凡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但心情依然,并无改变。突出了“恒惴栗”。
第二段就有挑战,课堂讨论也显得气氛热烈。有人说关键词是“怪特”或者“特立”,理由是这突出了西山的特点。课文通过“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反复强调衬托的就是西山的挺拔险峻奇特,这也是柳宗元喜欢西山的原因。而“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显然拟人化了,被作者赋予了人格精神,这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和体现:卓然不群,特立独行。所以是“怪特”“特立”。
我及时指出,这正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寄托幽微深远。这是继承了屈原《离骚》的以香草美人喻贤臣君子的传统。本文是《永州八记》第一篇,《永州八记》的其他几篇也都有这个特点??通过写山水记游寄托自己的人格精神。另外,著名的《江雪》也是作者人格的写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呈现一派肃杀、冷寂的天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显出蓑笠翁(作者自己)倔强峭拔无畏的人格魅力,以一人对抗整个社会的魄力,彰显了无限的生机活力以及不妥协的精神。可以与此文互为印证。前两句有佛教“寂灭”的思想,后两句有道教“物极必反”这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思想。作者相信冬天过后,必然是生机无限的春天。
有人说关键词是“与万化冥合”,认为这体现了道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医治精神创伤的灵丹妙药,正是西山的奇特,让柳宗元陶醉其中,与万物融为一体,“心凝形释”,自然就忘情山水,摆脱痛苦了。还列举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天人合一,人山相悦,排遣郁闷的目的达到了,所以是“与万化冥合”。
我及时赞扬:“说得相当深刻。柳宗元和苏轼一样,被贬蛮荒之地,无处安身,寄居在寺庙里,柳宗元看了许多佛经,与不少僧道交友。他们都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并写下了不少不朽文章流传于世。接下来,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个词能够涵盖这两种意思呢?”
终于,同学们从题目中找到了,就是“宴游”。意思是快乐地游玩,并用酒饭款待人。理由是在西山独特魅力的招引下,作者精神振奋,不畏路远,披荆斩棘,开拓前进,终于在天地间找到了“知己”??卓尔不群的西山,作者陶醉其中,乐而忘返,乐而忘忧了。这与第一段的“恒惴栗”形成对比。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同在。“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要游玩的山水也是要有独特精神卓然不俗的山水。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士人之怀才不遇,这是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写法。同学们公认这个关键词“宴游”涵盖全段的内容,最好。
文言文教学,选准“切入点”,拟好“主问题”,原来可以这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