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约573—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24年他成功组织了伯得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627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挫败了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地理位置 |
西亚,阿拉伯半岛 |
背景 |
6世纪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十分尖锐,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
过程 |
①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②在麦加传教失败 ③622年,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④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双方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成为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认对方的经济利益和宗教利益。从此,麦加成为了伊斯兰教的圣地。 |
阿拉伯国家 |
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到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和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化,定都巴格达 |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的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
1.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出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2.伊斯兰教是一种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班田制: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班田的具体作法是:凡六岁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给口分田,男子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官户奴婢与公民相同,家人、私奴婢则给公民的三分之一。有位、有职、有功者,按位的高低,功的大小,班给相应的位田、职分田、功田等。除口分田之外,还相应给以若干宅地和园田,为世业田,若绝户还公。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大化改新的实质:从天皇开始的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
大化改新和唐朝制度比较:
大化改新时期建筑:
相关
初中历史知识点: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琅城起义:琅城起义是法国人民争取城市自治的一次运动。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的毛纺织业发达,是当时法国毛纺织业的中心。琅城是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路易六世和法国北部的封建领主派军队进占琅城,强行取消了公社。琅城居民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此后,琅城居民一直实行自治,琅城公社存在了两百多年。
西欧封建城市兴起:
1、时间:十至十一世纪
2、原因:
(1)十一世纪西欧各国的城市的兴起,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这时候西欧各国已完成了封建化过程,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门类越来越多,手工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使西欧的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2)中世纪初期西欧各国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实践,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耕种方法改善,收获量有所增加,从而为城市兴起创造了条件。
3、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4、方式: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的方式争取自治权。
(1)形成了市民阶级。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2)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拜占庭帝国:又称为东罗马帝国。罗马帝国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帝国东部罗马政权的延续被称之为东罗马帝国,也有人称为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国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欧亚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国名由来 |
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来成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
繁荣 |
1.商业和手工业发达 2.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 3.建筑辉煌,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帝国建筑的艺术成就和结晶 |
灭亡 |
原因:6世纪,拜占庭帝国为了恢复过去罗马帝国,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外患不断 时间:15世纪中期 标志: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 |
拜占庭帝国疆域: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和启示:1、灭亡原因:
(1)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家无力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广袤的地区,国土不断被外族蚕食鲸吞。
(2)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日益衰落。
(3)13世纪上半期,西方军队东征,征服并统治拜占庭长达半个多世纪。帝国领土大大缩小,而且四分五裂,国力衰微,政权岌岌可危。
(4)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渗入巴尔干半岛。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的军队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终于灭亡。
2、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文明不分国界,只有落后和先进之分。保持虚心的态度,积极向先进的文明学习,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