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质疑“六招”

逍遥学能  2015-12-03 08:27

  作者:丁维升

  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指出了“疑”与“进”的关系,也即质疑对于理解的作用,认为读书有疑能够促进和加深理解。

  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抓文章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文章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从题目上提出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从题目中能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有的直接点明了时间、事件,如《一夜的工作》;还有的直接以人或事物名称为题,如《燕子》、《詹天佑》等。教师要抓住文章题目,启发学生质疑,可以这样提问:看了课题之后,你想提些什么问题?或读了题目,你认为课文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或你读了课题后会想些什么?这样就为学生质疑做好了铺垫,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

  二、抓关键词语质疑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有深意的文字质疑。

  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教学《美丽的公鸡》时,学生提出:“文中描写的公鸡就是一只漂亮的公鸡,为什么文中要用上‘自以为’这个词?”围绕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去读书,然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公鸡仅仅是外表漂亮,而内心并不美,因此文中用上了“自以为”一词。学生因此懂得了课文要说明的是美不美不光要看外表,更主要的是要看心灵美不美。通过对“自以为”一词的探究,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抓矛盾重点质疑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

  1、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2、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

  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思考后,学生纷纷质疑: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才可以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独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做“树林”呢?这正是因为教师从课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情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对发现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主动提出问题的。

  四、抓课文难点质疑

  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情境,以浅化难点,平缓坡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教学《〈母亲的话〉序》,仔细阅读课文后,学生了解了此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简介自己的作序缘由、作品内容及写作经过。但是由于阅读面不广、阅历不深,对文中的一些内容往往不理解,他们就会提问:文中写到“四人帮”、“十年动乱”、“牛棚”、“干校”,交代了怎样的背景?深意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促其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抓标点符号质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是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组织点拨,得出正确结论,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平时,我们常见的标点符号,有的表示语气的停顿,有的表示结构和意义的停顿,还有表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读书时应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抓标点符号质疑,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同是省略号,但是所表示的意义就不同。例:“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班队活动。”“我……我不行啦!”第一个省略号表示省去后面的内容。第二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读书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省略号起什么作用?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较难掌握的部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慢慢地渗透,逐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提高阅读能力,为以后运用标点符号打下基础。

  六、抓文本空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有的课文往往有省略号、跳跃的地方,我们可以针对作者留下的这些“空白”提出问题。如《司马光》:“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设问“叫着喊着”,他们怎么叫?叫什么?怎样喊?会有怎样的表情?会有怎样的动作?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想象:假如那个人是你,你会怎样叫或者怎样喊?充分发挥了学生想像的空间,更为以后的写作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教师的简单相授远比不上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更有价值。

  质疑是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课文。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质疑,溅起的将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是一层层好奇的波纹、是一朵朵才情的浪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中语文最常见易错考点之四
下一篇:《五柳先生传》复习要点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阅读质疑“六招”】相关文章
【阅读质疑“六招”】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