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标准 新角色
逍遥学能 2015-12-02 10:30
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生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后再进一步提出更高层次问题”这一教育观念。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作用、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探究问题的激励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1.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从学生已知的东西中,揭示出能引起学生疑问的问题就是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平铺直叙地将要研究的问题告诉给学生,不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总认为自己在研究别人的问题,探究动力较弱。教师如果能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智能强项,主动去发现问题,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这就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基础。例如《水的浮力》一课。本课从让学生将实验用品逐一放入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入手,通过一定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是什么力量使有的物体浮在水面”这一疑问。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可以想到是水的浮力帮助了这些物体,但是水的浮力看不到,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又不敢肯定,于是急于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就为学生将要开展的自主探究指明了道路。
2.做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组织者
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许会成功,也许会遇到坎坷和失败。教师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会进一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由于学生自身的智能存在着差异,所探究问题的角度、方式、速度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时间里,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教师的激励要因人因时而异。例如《水的浮力》一课。学生在利用弹簧秤、钩码、橡皮泥、铁块等器具和物品对水的浮力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的办法是“不同学生不同对待”。对于低水平、能力差的学生,哪怕他们提的问题再简单、再稚嫩,我也都一五一十地认真解答。老师不厌其烦、柔声细语地讲解,对他们是一种激励,因为他们需要老师的扶持、呵护。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索精神和探索经验,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我就不能问一答十,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适当肯定、激发探究兴趣,就是对他们的激励。在这种时候,越俎代庖就意味着“扼杀”。对于高水平的学生,我只是目测他们实验的进展情况,激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教师以合作者而不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才容易丢掉依赖心理,成为真正的解决问题的主人。例如《水的浮力》一课。我以合作者的身份向学生求助:“刘老师发现玻璃管在水中会下沉,橡皮泥在水中会下沉,让我们将这两个下沉的物体加在一起,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奇迹?”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到底会发生什么奇迹?用什么方法创造奇迹?结果是什么?”学生不知。“学生怎样创造奇迹?结果如何?”我也不知。我和学生们都迫切渴望奇迹的发生。师生一起通过'分钟的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终于创造出了奇迹:两个下沉的物体加在一起居然浮在了水面上,而且方法多样。有的组竟然一口气想出了三四种方法。他们的成功令他们自己、令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到惊讶、兴奋。学生更是以能帮助老师创造出奇迹而感到骄傲。
由此可以看出,当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探究时,可以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探究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