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5-11-23 09:28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所谓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性,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链接,促使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知识,了解它的来龙去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增长才干。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有趣的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看法。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经过:好奇—求知—爱好—入迷—追求的过程而形成,从这个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时,我们可以以这样来设计教学情境:古数学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的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看起来很高深的知识原来在不经意间自己就可以尝试解决了,学生一下子兴趣就来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说教,学生就会努力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加以适当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而达到解疑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生活将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要使学生感觉到数学能够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不等式的运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六一节那天,小强去商店买东西,看见每盒饼干的标价都是整数,于是小强拿出10元钱递给商店的阿姨,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小强:阿姨,我有10元钱,想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
阿姨:小朋友,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剩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不过今天是儿童节,饼干打九折,两样东西你拿好,还有找你的8角钱。
请用不等式关系求出饼干和牛奶的单价。问题抛出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的主动性很好的被调动起来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巩固了不等式的应用,也体验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又如,在探索三条件全等的条件时老师可以这样创造情境:小明家在装修时需要配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要求与现在的一模一样,怎么配?部分学生会回答带现有的玻璃去配就可以了。这时,教师接着提出下面一个问题,由于小明在去配玻璃的路上不小心把这块玻璃的一个脚大碎了,问:他利用剩下的部分可以配成与原来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方面很感兴趣,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而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不足又无法立即解决,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巧妙的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标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数学创新素质,而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以其逼真的动态画面,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观。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等腰三角形、飞机、古建筑等多幅图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再用红线显示出它们的对称轴,从而使学生很快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又如在讲“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做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的动态图,这样可以增加真实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之,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是教师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火把”的一根导火线,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又是灵活多样的。创设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的学习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解决问题为手段,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教育性和实践性,从而提高教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论文中心,作者: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