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逍遥学能  2015-09-27 11:35

问题探究

 

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请你先阅读他的文章,再看后面的解析,然后考虑:王世贞的观点是否有理?为什么?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dài,欺骗)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请就死於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於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缪(同“戮”)相如於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解析】开篇提出观点,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首先,文章指出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而蔺相如之所为乃“既畏而复挑其怒”,这说明蔺相如自相矛盾的举动,很不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秦赵本“两无所曲直”,后相如入秦,“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即便“不入城”,只要蔺相如据理申述,“秦王未必不返璧”,但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反而“归直于秦”,使赵失信理曲,为秦对赵动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归赵的后果,本当“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赵族灭国破,但他竟然“获全於璧”,赵国无祸,乃是“天也”,蔺相如的成功不足为信,纯属侥幸。

 

 

探究思路:

 

王世贞的观点与司马迁明显不同。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把蔺相如描写为一个大智大勇的英雄,他的成功完全是其智勇超凡的表现。而王世贞则认为,蔺相如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不顾赵国安危的鲁莽昏聩之举,充其量也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

 

笔者认为,分析蔺相如的行动是否妥当,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这一点,司马迁在课文中并未详细交代。但课文中秦昭王说的一句话很重要:“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王世贞也看出来:“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由此可见,在璧玉和秦赵的关系上,秦把后者放在首位。为什么如此?这是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

 

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其实只剩下了两个半:强大的秦国、新崛起并不断扩张的赵国和连续遭到重创的楚国。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为秦国兼并战争中的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当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由于赵国强大,秦国此时选择的主要攻击对象是楚国。但秦担心赵国趁机从背后进攻,使其腹背受敌。为解除后顾之忧,秦国必须搞好与赵国的关系;而赵国为了与齐魏争夺中原地区,也必须搞好与秦国的关系。蔺相如所以能够“完璧归赵”以及后来在渑池会上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是他看准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形势的结果。

 

“令秦王怒,而缪相如於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王世贞的这个判断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秦在“诈赵而胁其璧”失败之后,怀恨在心,前282年“秦伐赵,拨两城”,前281年“秦伐赵,拨石城”。赵虽然稍受挫折,但是挡住了秦的攻势,未出现“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的场面。反而是秦国为了攻打楚国都城郢,主动向赵国示好,于前279年主动邀请赵王举行渑池之会,进一步确定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所以蔺相如的成功不是“天固曲全之”,而是蔺相如审时度势的必然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描写荷花的美文
下一篇:文聘小于能力的沃尔玛: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相关文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