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5-06-17 18:57
1.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2)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
(3)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
(4)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答: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2)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3)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
(4)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
答:
3.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答:
4.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能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
答:
5.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答:
6. 下面是从课文中节选的两段文字,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各写一段二百字左右的鉴赏性文字。
(1)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离远一点看,它们像是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分裂。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分裂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分裂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2)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解析:对文章的鉴赏,可以选择内容、结构、技巧、语言等各个不同的角度,但对一段具体的文字,不应当面面俱到。能不能选择最恰当的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这本身就是鉴赏能力高低的表现。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这种独立鉴赏的能力。
答:
7.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5)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关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1)下面对第一、二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句中的两个“人”字含义不同。
B.“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句中的“我们”是泛指人类。
C.“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两种生活”指的是从个体来看是没有思考的生物,而从整体来看却是“思考着”生命体。
D.“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跟我们有关”指的是“跟人类相同”。
答:
(2)下面对第三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这些东西”指的是“有集体性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跟人类一样能够“思考”的生物。
B.“就那么几个神经元”,句中的“就”,是“仅仅”的意思,用轻蔑的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
C.“瞎猫撞着死老鼠”,这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几只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在偶然因素。
D.“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答:
(3)下面对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白蚁搭拱券的例子说明生物群体的“联合智慧”。
B.作者断定白蚁是通过释放外激素来传递信息的。
C.句中“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和“特定阈值”意义相同。
D.它们“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是形容群体白蚁有很高的智慧。
答:
(4)文段中说“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最让我们不安”,在作者看来,人们对什么感到为难和不安?
答: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认为,作为一个社会,起码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此题旨在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防止漏答。
答案:(1)把人类用木板建造房子比作蚂蚁营巢,作者假设一个情况补充说明,增强了语言幽默感。(2)这几个句子包含两层意思,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过”之前点明上文的旨意是为了说明人类很像蚂蚁,对这一点一般的人还可以理解。“不过”之后引出下文说明蚂蚁像人,对这一点人们就往往不能理解。(3)这是说群居的无智慧的低等生物可以合并成一个有智慧的高等生物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个句子点出了本文说明的中心,同时也有过渡的作用,由介绍昆虫转入介绍其他生物。(4)这是对齐曼的话作出解释,他所说的与生物联合智慧是同一个道理。在文中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
2.解析:本题旨在启示我们,阅读时对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必须着意体会。(1)是概括性词语,要将其意义具体化;(2)在句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泛泛理解;(3)(4)是比喻说法,要根据上下文,理解比喻义。
答案:(1)两种生活:一是从个体来看,它们没有脑子,没有思考,二是从群居的整体来看,它们又是“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2)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传统的科学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指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3)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人类的本能就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理想的环境。(4)这也是一比喻的说法,意思就是它们“彼此疏远,互不接触”,各各单独行动。
3.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对一些精彩语句的赏析,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风格。
答案:(1)一般的生物学家拘泥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敢正视生物与人的共性。所以对于生物所显示出来的人类特性的东西,则只能用“着魔”这样的词语来否定,这个句子形象地描写了他们的这种心态。(2)这还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讽刺,因为达尔文进化论不可能承认蚂蚁与人有很多行为相似。句中有两个“人”字,前一个泛指人类,后一个则是指崇拜达尔文学说的生物学家。(3)这是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4)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5)用形象的描写,说明像白蚁营造蚁窝一样寻求“联合”,“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乃是人的一种本能。
4.解析:本题旨在体会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思考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作一些评价。
答案:第一问,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第二问,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运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的这段话,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类的行为和生物的行为的区别,生物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生物的社会行为是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变,其间较少创造和进步的因素。
5.解析:本题旨在体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文章材料的选择,论述角度的确定,都是为中心论点、写作目的服务的。
答案:这是因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启示人们反思对集体智慧的忽视。长期来,由于受达尔文物竞天择观念的影响,人们只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只强调个人奋斗,而忽视人类的合作,所以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以突出群体智慧的强大。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联系人与人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6.答案:(1)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作者把外出蜜蜂与蜂巢的密切联系比作“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把工蜂营造出来的蜂巢先比作胚细胞发育的组织,后又比作“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借以形容蜂巢天然浑成。特别是对分群的描写,作者把分群的过程比作细胞的“有丝分裂”,把分群时蜜蜂的骚动比作“细胞里游动的颗粒”,而为了形容分群的精确不差,则用了“卵子分裂”作比喻。因为本文原是演讲稿,听众是生物工作者,所以用的比喻全属细胞学的范围,听起来更觉生动,也更有说服力。
(2)这段文字由于运用了比拟和夸张的手法,把粘菌细胞的生命周期描写得栩栩如生。单独的粘菌细胞“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这样的描写使人联想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处于封建自然经济时代的农民。新生代的粘菌细胞“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它们成了一代大有作为新人。而对于粘菌细胞的集合,作者是这样描写:“一阵铃声……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细菌的组合,仿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统一号令下的统一行动。总之,作者为我们展示的细胞,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生命体。
7.(1)解析:A句中的“人”,前一个泛指人类,后一个暗指达尔文学说的崇拜者。B句意在说明个体和整体两者性质不同。C句是对达尔文学说的讽刺,所以“我们”也是暗指达尔文学说的崇拜者。D句中两个“我们”含意不同,前一个暗指达尔文学说的崇拜者,后一个泛指人类。句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要注意其意义的转化。
答案:B。
(2)解析:A句“这些东西”的指代对象与第二段末句“这样的东西”相同。B句副词“就”,可用“只”“仅”替代。D句“它”不是指的个体,而是指的群体。
答案:D。
(3)答案:B。(文中有“也许”一词)
(4)答案:因为人们,那些崇拜达尔文学说的人,不愿意看到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也不希望他们跟人类相关。因为这种现象与达尔文学说相悖。
(5)答案:(1)由许多个体组成;(2)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协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