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5-05-20 15:44
【摘要】:高三是充满挑战且紧张的一年,希望同学们在此期间认真复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在近几年历史高考中知识和能力立意已成为高考的大方向,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尤其重要,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力求夯实知识基础,练就学科能力。
主干知识逐个击破
所谓历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往往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掌握。如:中国古代史部分: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演变及重要改革、认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趋势、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归纳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掌握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特征、后果、认识;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中国近代化、工业化、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历史过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历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发达的历程,尤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失败;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警惕复习中的误区
针对目前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孟老师建议复习中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以期提高复习效果。
1、知识性失误。表现为史实记忆不清,概念模糊,知识零乱、结构不明,记忆不全面,知识点混淆的现象相当突出。
2、思维性失误。思维混乱,考虑不周,脱离史实,不能做到史论结合。形不成思维规律,做题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等。有的同学因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清,表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逻辑性,讲了后面的历史又回过来讲前面的历史。
3、缺少计划性。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一轮复习重在基础
第一轮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因此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做到能力的提升。
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考生必须理清单元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挖掘各个考点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例如,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这样,就可加强中外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时代特征,加强对已复习内容的巩固,还能为后续阶段的相关知识复习引路铺石,为第二轮复习奠基。
全面复习
自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试题选择题的命制一直是采取主题式命制方式。这种主题式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对学科内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对高考复习专题教学发挥了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缺点是形式比较单一,更限制了对教材知识抽样考查的范围。基于这种现实,今年的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只保留了两个题组,而其他选择题根据能力考查的需要进行了自主命制。这种主题和非主题相结合的选择题考查方式的出现,既体现了对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又增加了根据考查能力需要进行抽样考查知识的自由性,拓宽了对知识考查的覆盖率。针对这种选择题考查呈现方式的变化,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要依据高考大纲,对考点进行全面落实。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几乎所有的书本知识,包括隐性的一些部分,而复习中有的同学往往只注意正文部分,这样容易造成学习中的薄弱点。因此,在复习中,除正文部分外,前言、大事年表、材料、图表、注解、习题、黑体字,学生都要注意,以免造成知识上的遗漏。关注教材细微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新军”与“新四军”,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总理衙门的设立,分别标志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等等。
反复记忆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易记也易忘,这就要求学生进行重复记忆,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过去事常温习”。课后一定要能对本节课的内容记牢、记准,并理解透、会运用;然后在第二天及时复习,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一个月的时候再复习一遍,并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自己再好好地回归教材。
复习中有些学生反映,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就记忆而言,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比如,第一遍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字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遍复习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从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看,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历史发展沿革(即历史基本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选择题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对发生在不同时代但与背景材料相关的历史现象进行设问,形成题组,各小题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是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时,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陌生的背景材料,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类试题大都涉及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这类试题不仅仅要求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深层次分析,而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若平时只注意点的复习而忽略线面的复习与深化,那么解答这些试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然而学生因能力所限,复习时很难深化与拓展。
联系现实
2007年各地文综试卷充分体现了不回避热点的命题特点,因此第一轮复习时,上课讲学科知识时就要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学习,养成思考习惯。
例如:2008年是戊戌变法11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复习中注意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变法。例如:古代史上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中国现代史上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世界史上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政策调整、东欧国家和苏联的改革。复习中注意同类性质改革比较。
中日关系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007年是抗战全面爆发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更应注意。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现代史上中日关系的演变。注意分析近年来日本国内极右势力十分活跃的主要原因。
规范答题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并通过适度训练,注意总结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提升解题能力。
第一、同学们在做练习时往往只做选择题,而不做大题,又不是很认真,尤其对较难的题,随便蒙一个,而不做认真分析,没有严谨的解题习惯。针对这一点,从本阶段起,要求同学们做练习时,按高考要求做到严谨精炼,加强限时练习。做题时从答题时间、文字书写,到审题、答题布局,都要规范而严谨。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二、在训练中形成成熟的学科思维体系和明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在历史一轮复习时要做到:切忌浮躁,以基础知识为主,脚踏实地;切忌只死记硬背,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切忌答非所问,做到史论结合,结论完整;切忌盲目性,要有周密的计划。
【总结】:为大家介绍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就到这里了,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知识点,只有掌握好知识点,才能熟练地运用到题中去,预祝大家高考成功。
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