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5-02-27 15:37
剑川县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遗民诗歌创作特征元代儒士社会地位低下,仕途险恶,使得一大批士人不愿出仕,余网曾说:“……亦有所不屑而甘自没溺于山林之间者,不可胜道。”然而,这种情况对文学、文化的发展倒比较有利,“夫士惟不得用也,则多效力文学之间,以为不朽”。事实上,确实有一大批文人雅士看破世情而选择了归隐林泉,忘却世事以全自身,追求内心的安宁。如王冕、徐舫、何景福的作品表现出极其明显的避世自适特征,题材多是山水景物,意象超然物外,心境不践凡俗。如杨维祯、倪攒等人以诗酒相娱,歌舞相伴,才情相激,在自由而自适的环境中,发展着独特的文学观念,创作着富有个性的文学作品。作为传统儒士,他们内心不会对满目疮痍的现实无动于衷,但“无官落得一身闲”,自认为不再有所谓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心安理得地从文娱兴。杨维祯继承浙东诗派的学术传统,主张“诗者,人之情性也,人各有情性,则人各有诗也”(《李仲虞诗序》)。他排斥律诗,认为“诗至律,诗家之一厄也”。为了更自由地抒写诗人的性情,他选择了束缚性较少的古乐府这种形式,并有所创新地运用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丰富、瑰奇、独特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对“自我”意识的强烈抒发,这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此外,元遗民诗中还有大量表现遗民诗人的交游、唱和、诗画生活等诗篇,如“掇芳芹而荐洁,泻山瓢而乐志”(《吸清秘阁集?题画赠九成》),其中可以见出诗人的生活情感和精神追求、遗民之间的友情。还有寓物寄情的咏物诗篇,如王冕的咏物诗,表达诗人不随俗沉浮、清雅高洁的傲世情怀,《劲草行》以“疾风知劲草”作比,歌颂坚贞之士不屈的志节。 从承继关系上看,元遗民诗歌接绪元诗特点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元遗民诗歌承继元诗特点,风格呈现多样,或悲壮清激,跌宕豪迈;或淡雅清新,超尘无俗;或淡雅明丽,朴直豪放。其艺术形式多体兼备,尤其古体诗和乐府歌行成就比较突出,杨维祯的古乐府诗更是独具艺术特色,很有影响,被称为“铁崖体”。《四库全书总目?铁崖古乐府条》中说:“元之季年,多效温庭筠体,柔媚旖旎,全类小词。维祯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要抵于青莲、昌谷,其高者或突过古人,其下者亦多堕入魔趣。故文采映照一时。”?他的诗歌融合俗曲的时代特征,于此也可见出正统文学体载诗歌在元代受通俗文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拓展与新变,它更加“散曲化”了,这也正是元末诗歌具有自己魅力之处。?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易代有易代之文学。政治结构发生改变,文化思想并不随着政治以及经济基础的消亡而消失,而是传统文学结合新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新的文化特质产生出新的文学发展趋向和形态,形成新的一代之文学,从而构成文学、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易代之际,士风在变,诗风也在变。遗民诗歌不仅以诗纪事,以诗存史,而且以其自身风格内蕴的变化,改变或影响着诗歌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文体的发展变化,由此构成易代之际的学术文化的发展。元末诗人在易代之际承继有元一代诗风使之由正经变得到富有生命力发展的实绩,尤其杨维祯的“诗出情性”理论,诗歌中不受伦理束缚,张扬个性,突现自我的时代精神,不仅承继了浙东南文学传统,引领吴地诗歌创作呈现繁盛,而且也影响了明初诗歌的发展。只是由于朱元璋封建文化专制统治,使元明之际曾经繁盛起来的文学创作所发展起来的符合辛上会进步的人文思想受到了抑制,直到明中期以后才得以接绪和发展,并一直影响到明代前后七子以及清代性灵派诗创作理论和风格。1.关于杨维祯及其诗作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杨维桢反对律诗,他之所以选择古乐府,是因为这种诗歌形式写起来自由,无束缚。B.杨维桢的诗是借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悲壮激越,独具艺术特色,被称为“铁崖体”。C.杨维桢“诗出性情”的理论及张扬个性、突显自我的精神,影响了明初诗歌的发展,更引领了吴地诗歌创作的繁荣。D.《四库全书》中说,在元朝末年,很多词人模仿温庭筠,柔媚婉约,而杨维桢才绝当世,努力矫正这种风气。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元代儒士社会地位底下,仕途险恶,所以很多士人不愿出仕。B.作为传统儒士,元代儒士对满目疮痍的现实也痛心疾首,但他们却无能为力,因此只能从文娱兴。C.元遗民诗种类繁多,情感丰富,有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有表现坚贞节操的,更有表现对传统观念的反叛的。D.朝代的更替,是文化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历史环境出现了新的文学发展取向和形态,形成新的一代文学。3.根据原文内容和大意,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文人雅士看破红尘,选择归隐,这对文学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B.元代遗民诗歌以诗记事,以诗存史,以其自身的风格改变了诗歌的发展变化。C.元明之际文学创作曾一度繁荣,人文思想得到发展,这一直影响到明代前后七子以及清代性灵派诗歌理论和风格。D.元末诗歌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发展变化了诗歌这一正统文学体裁,使诗歌通俗化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①。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②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③,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徽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④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注]①复考:审理。②掾史:古代官府中辅佐官吏的通称。③生口:指俘虏。④景:窦景,窦宪的弟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檄诣从事诣:谒见、拜访 B.辞不肯受辞:推辞C.先往按狱狱:案件 D.安等皆上印绶谢谢:感谢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袁安“守正”的一项是(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②显宗怒甚,吏按之急③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⑤安乃劾景惑吏人,当伏显诛⑥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A.①②⑤B.①④⑤C.③④⑤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三府举荐,袁安担任了楚郡太守,一到郡里袁安就去查案,查出那些没犯罪证据的人,上奏要求放了他们。B.对是否归还北虏俘虏的问题,朝中大臣起了争执,袁安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C.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但他们一起坚持到太后妥协。D.窦宪出征后,他的弟弟窦景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处罚,招来了窦氏家族的忌恨。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5分) (2)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垒之,不以相及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8、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9、“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庄生晓梦迷蝴蝶, 。(《锦瑟 》)(2)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4)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君子不齿,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唐散文《师说》)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云南省剑川县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