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出师表争议

逍遥学能  2014-12-06 08:56

  【—之出师表争议】,这是蜀汉后期诸葛亮安邦定国的一种策略:以攻代守,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主动出击。

  经研究,较多史学者认为此文 (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写,而是后人伪托诸葛亮之名所写。

  《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因为,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

  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论对错,它不符合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说诸如“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类逃避责任的话。这篇文章最有可能是晋朝人所作.当然这个人写《后出师表》时,陈寿已经去世,因为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提到《后出师表》,但提到了诸葛亮所做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出师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在《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

  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

  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

  总结: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提升训练及答案十
下一篇:初三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出师表争议】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出师表争议】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