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0-02-24 22:15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考场作文的开头写得好,尤其能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在熟练运用常规写法的基础上,作文开头尤应追求创新,以便达到新颖脱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其写法有:
一、引用开篇,亲切感人。格言警句、诗词名言、俗语歌词等由于其语言精粹、众所周知等特点,易给读者亲切感,能创设气氛,感动人心。现以歌词为例,如某生中考满分作文开头《我爱唱的一支歌》开头: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每当这支歌在我耳边响起,我就忍不住流下泪来,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了我那过早衰老的爸爸妈妈。
类似的歌词由于众人耳熟能详 ,极具有亲和力 。写同学尽量用《同桌的你》、写人间世情别忘了《爱的奉献》、《真情》、写春天就想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写亲情要想到《常回家看看》、写自己就想到《小小的我》、《我是一只小小鸟》……这样,适时引用有关歌词开篇,亲切感人。
二、词语叠加,要语惊人。记叙文场景描写开头是一种常规写法,往往能够起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烘云托月的效果,但如果在此基础上运用意象迭加手法,将有关中心人、物、事、景、情的中心词语抽取出来,适当组合,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词语的巧妙组合,形成一种孤高旷远的意境和氛围,使语言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弹性和张力。某考生围绕“父亲”的话题设计了这样的开头:
烈日。爸爸。麻袋。汗水。
汗水。麻袋。爸爸。烈日。
短短12个字采用回环、反复的修辞手法,迅速将烈日下父亲汗流浃背搬杠粮食的劳动的艰辛场面勾勒得真切感人、震撼人心。某吉林考生《感受父爱》的开头也是用对话形式通过词语的组合堆叠,使读者立刻感受到父亲近乎于罗嗦的问话中时时刻刻浓浓的关爱,以及其过分的爱使子女感到的无奈:
“倩倩!”“嗯?”“吃不吃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半小时后:
“倩倩!”“嗯?”“吃个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这段对话无疑是生活中的实录,其语词甚至是标点符号运用的微妙变化生动、精练、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彼此间的思想情绪和态度。换用一般化的概括叙述显然无法达到这种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叙述精辟,扣人心弦。这种开头貌似常规写法中的直接叙述法,但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将语言练到非常简洁、精练,字字珠玑,多一字则嫌长,少一字则嫌短的地步;而且要能综合运用各种技巧使语言含蓄而又丰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耐人品味、扣人心弦。如陆文夫的《围墙》开头:
昨夜一场风雨,出了些许小事: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了。
于寥寥数语的叙述中迅速展示矛盾的焦点、问题的核心,设置情节的悬念。这一开头语言幽默中含着冷峻、平淡中隐着批判、平静中藏着波澜,仔细玩赏,方能辨出这本该是小事、却偏偏被小题大做,下文将围绕围墙的设计和建设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不值得发生的故事。
又如《作业》的开头:
看不完的,是书,
听不完的,是唠叨,
怕不完的,是成绩单,
做不完的,是各科作业。
四、感悟人生,揭示哲理。饱含哲理的语句以其语言精粹、含蓄深沉、易与读者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经历相合而激起强烈的共鸣而倍受读者喜爱。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
“婚姻是一堵墙,在外面的人想挤进来,在里面的人想冲出去。”
这一个比喻,一“挤”一“冲”,形象地道出了成人世界的矛盾和复杂心理,说出了所有人都想说却又没能说出的话,因而倍受人们欣赏、引用。又如吴伯箫《歌声》的开头: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直接点出歌声与人的关系和意义,一语中的,发人深思。
这种开头,主要运用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力求有的放矢,要语惊人,文字不宜长,寥寥数语足矣。
五、逆向思维,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的核心在于打破常规,从一般现象的反面入手说事写人、表情达意,从而起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掀起波澜,激发读者阅读和思考的效果。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开头:
既是要“纪念”,怎么又要“将他忘记”?自相矛盾,令人生疑,读者也就非看下去不可。又如《作文报》5月5日学生作文《老师的口头禅》开头:
上初三了,踏进一个新的教室,遇到了一些新的老师,各门各派的老师纷纷亮出各自珍藏的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真是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绝活儿,使我们倍感新鲜,受益无穷。其中最能体现各人特色的,大概要算是他们挂在口边的口头禅了。
按照教学要求,老师有“嗯呀、这个、那个”之类的口头禅本是不好的,但小作者却巧将“对不对、怎么行、我认为”等设计成几位老师的口头禅,从而反映老师工作认真、关心学生、潜心教研的各具个性的美好品质,新颖脱俗立意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