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9-19 16:38
【—初一地理之印度族源】,印度民族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
族源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的有势力。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的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总结:印度东北地区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因为没有进行民族识别,有多少民族还不清楚,目前知道的族称大大小小有数十个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