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9-08 13:16
初始,不必追求速度。重建立新理解方式。开始理解起来很慢。有时比音读的速度还慢,那是因为音解的模式已经运用了几十年。如果发现音读不能避免,这问题不严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音读和形解并存。然后渐渐的,形解越来熟练时,就可以自由的切换理解方式,是用音解还是形解自主决定。但在开始,是做不到。有一点需要指出:就是如果你的音解和形解并存的状态,对大脑的消耗很大,一会儿工夫就会很累的。因为你的大脑在双倍功率运行。慢慢来。形解的模式形成,眼睛的视觉方式自然会发生变化,大脑会自动的扩大视野范围,这时候,主动着重视野练习。于此,余光视力牵扯相应的大脑功能部分,得以强化。此时,会有明显的智力提升的现象。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记忆力都会明显提升。
由此继续练习下去,下一个瓶颈就是思维速度跟不上文字信息的速度。这会,又会出现初始阶段的那种见字不解义。这时的问题就不是文法的原因了,而是大脑处理跟不上。 这时,人的用脑方式会有一个性质的变化。 如果不能领悟新的用脑方式,会卡在这里。 这是第二个难点。第一难点就是文法的建立。视觉练习是简单的事,只要练就行了。文法需要无中生有的培养出来。 而第二难点的用脑方式改变,也是要从无中培养了。
这时,有二条路可以试试,就是二种快速用脑的方式。这个要靠自己领会,没法传授。
一是用图像进行思维,把一切逻辑组成自己能够快速理解的图像方式。七田真超右脑的教材中有大量的这种训练方式。
二是。恢复思维的本质----即是念头。学会运用念头的方法,念头的速度可以一秒内起落数次、数十次百次,非常之快。这个比上面那方法更难掌握。
对于大多人来说。练到第二个瓶颈时的速读速度已经足够用于学习生活了。已经是十倍的提高效率。后面一个瓶颈的突破,依我看实用性不大。但是对一个人的个人潜力的开发有着极深的价值。除非你是为了开发潜力,否则到此为止的读书速度已经足够用了。
培养“字形解义”的方法
找一段足够十分钟的文字。最后可一分钟看清且理解为结束。结束之后,再找另一段同样容量的文字。如此累加。 “字形解义”就可以达成。
初始,以能够理解的最快速度看字,如果还是不能清楚理解,更一步放慢速度。可能会慢到比原先音读的速度更慢。直到可以理解。愿意的话可以辅助音解方式。目的是了解文字的意思。明确的理解文字之后。开始渐渐提高看字速度,前提一定是能够理解并且看清楚字。如果理解跟不上,就放慢一点,直到理解。然后再次提速。你会发现,理解速度每反复一次都会提高很多。直到视野限速为止。
十分钟的文字就可以在一分钟理解。建立“字形解义”的关键在于不断反复,就像婴儿学话。是的。这正是重新学习语言。古人为什么容易练成速读,其中一个要点在于古代把“语”和“文”分开。写文章用文言,说话用白话。 现代说话和写文章用同一种导致“字形解义”培养的困难。因为只要一看文字就会习惯性的产生音障。文言文的语法和白话不同。文言用的是容易的“看”的语法。而白话是更容易说的语法。文言不太容易听,写在纸上清楚明了,用以说话信息交换,就不合适。所以文言是更容易形成“字形解义”。
你会发现,很容易建立新的理解模式即----“字形解义”的“文法”。当你对同一段文字反复进行到第三次的时候,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字形解义”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视野练习,直到你的视野和你的思维速度其中之一产生瓶颈。到时,在根据实情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速读训练是针对性的,首先针对瓶颈进行培养。收益快。这个简单的技巧,效果很大。不可轻视。真传一句话就这个意思 。
速读理解的心里过程
人只要看到熟悉的东西就会有较强心里反应。即包括思维上和情绪上。对文字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旧有的读字习惯使这种体会减弱。因为你习惯思考而不是感受。 全脑阅读需要启用感受了。看到一个词,你自然会对其产生反应,看到一群词,你就会对其产生并行反应,并且经过练习的大脑能将其自动绘制成理解。理解再反应为思维。这与普通阅读有些不同。先思维再理解。反之全脑则是理解在前思维随即跟上。所以要练习对词组、语句的心里反应,则成为速读的关键。这些心里反应不是仅靠练习眼睛和看字速度就一定能达成的,尤其对于成人的固有习惯。
所以,去对每一个词组培养感情吧。
学过外语、或是打字这类的,会有体会的。每一个词,都是全新的学会,不可能按照一个规律练会一个就全达成。至少在开始阶段,必须一个一个的点的积累,当这些点积累到一定程序之后,才有可能运用自如。一开始不可能依靠规律运用自如。 打字也是这个理,不用思考手指就到了,就算会打字了,那绝对一个词一个词练成的,仅仅是理解了输入法的规律是无法运用自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