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0-03-30 18:14
一忌审题片面,要把握主旨。
近年高考作文,大多为提供材料写议论文。考生只能在材料提供的范围选题论述。但因许多考生草草看题,浅“思”辄止;只重一点,忽视全面,使得所论述的问题与所给的材料的主旨(命题的意图和要求),超过材料的范围或没有涉及到有关材料,就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例如1984年高考作文题,题目中的两段对话,实际上是让你介绍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尚未解决的问题。你应该从学生(你自己)写作和老师教学两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可是,不少考生却不是这样,仅仅谈学生作文的艰苦,这就犯了片面性的毛病。又如,1996年高考作文《我更喜欢漫画()》,可不少人写成《我喜欢漫画()》,忽略了“更”字,没有对两幅漫画作比较分析,写得再好,也只能得第三档分。
二忌论题贪大,要准确简明新颖。
考试作文,文章的主旨由自己确定,千万不要贪宽求大。“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王力《谈谈写论文》)。考生一定要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择合适的角度展开论述。例如1997年高考作文题,有的自拟论题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有的考生自拟论题为《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相比之下,前者恰当可行;后者则大而无当——即使你知识渊博,具有驾驭庞大题材的能力,也无法在考试时间内“言之有理,持之以故”去完成自己的论证,至少写不深刻。又如,1995年高考作文:有感于《鸟的评说》,自拟标题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人》、《金无足赤》、《正人必先正己》、《牢骚太多防肠断》,按这些观点鲜明、蕴含哲理的标题行文,考生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三忌下笔拉扯太远,要小巧俊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足以说明文章开端的重要。从文章的本身来说,开篇是文章的“切入口”,是文章的脸面,宜紧扣题意,提出论点,一锤定音;从阅读角度来说,开头是阅读老师首先接触的部分,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影响最大。而许多考生一味贪大求全,人为地长出赘疣(开头前有“笼盖”),此乃考试作文的一大通病。与此有关的连锁反应是“前面有余,而后面不足”;头重脚轻或有头无尾。常见议论文开头的方法有;直接提出论点、间接提出论点、迂迥提出论点。如1998年高考作文《习惯》(议论文)的开头:“一个人,总会形成许多习惯;一个社会,也有其习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各种各样的习惯呢?我想,我们应该敢于创新,不受习惯的约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作为。”这个开头,在一句分析之后,即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该敢于创新,不必受习惯的约束。”美如“凤头"!
四忌立意雷同,要独僻蹊径。
中学生写文章时,常按求同思维(习惯思维)去进行文章的立意,因而囿于陈规俗套,步于人后,很难出新。要想文章出新,在立意上与众不同,方法之一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因思考方向不同,往往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出奇制胜。例如1991年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任选一题)。大多数考生因为学了一点辨证法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种,写法用例自然有雷同之处,给阅卷教师以味同嚼蜡的感觉,想得高分是很难的。而假若此时选择第一种,由于所选论题与众不同,已经有了新意;接下分析、说理,由于“熟”而头头是道;最后逆向思维简要分析少数人近墨不黑。文章就会新意迭出,岂不高一个分值?
五忌用例不当,要扩大幅射面。
事例是议论文的重要论据之一,典型而有力的论据具有无法替代的论证效果。但有些议论文虽然列举了不少事例,可信度仍不强。原因之一就是选用的例子拘泥于一隅,不具有较大的代表性。一般说来,用作论据的事例应注意古今结合、中外兼收,文理渗透——所有适合于说理范畴的,都可以作为撷取之例。这样的论据才具有代表性。例如,1989年广东高考作文《失败是成功之母——由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谈起》的展开段:“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六百零五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六O六。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现了一千多件新产品。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他失败了八千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八千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八千个办法行不通。”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或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着明天的成功呢!”试想,如果作者仅用清一色的“进口”例子,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六忌“油水分离",要深入论证。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作文对所举论据不知如何去分析,在举出论据后就圈句号另列其它论据。当堆砌了大量论据之后,便“由此可见”,从论据直接跳到论点,结果使议论文变为“论点+论据”。这类文章,观点是观点,例子是例子,油水分离,不能融为一体,怎么能有说服力呢?油水分离,常见的错误有:例而不议、引而不证。正确的做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或引用经典之后,依据论据的性质,向论点的方向进行分析:或揭示事实的要点,或揭示事例本身的因果联系,或挖根追源,或假设推论,或比较分析。譬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作者在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之后,便对自由主义的危害、来源、实质一一作了剖析,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令人信服。
七忌以叙代议,要叙得简明。
有些考生在运用事例论证时,事例往往是生活的实录或原材料的照抄照搬,甚至在叙述时尽情发挥,结果一篇800来字的文章,叙述却占了大半篇幅,这就是“以叙代议”。它使一篇议论文面目全非,文体难辨!事实上,议论文引用的事例,不像记叙文那样的要求形象生动、情节曲折。议论文的叙述力求抓住人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或精神实质,进行高度概括与浓缩,做到简明、干练。例如,1980年高考作文题是供料作文。试题上给的是一篇短文《画蛋》,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读<画蛋>有感》。某优秀作文的开头是:“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的一例。”此文一落笔,就把《画蛋》的要点概括成一句成语“名师出高徒”,何等精当。
八忌说理杂乱无章,要条理分明。
对于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说清楚,就扯那个问题,那个问题没有说清楚,又扯其它问题;有时把几个问题放在一起,扯来扯去,没有一个头绪,没有一个中心,没有逻辑,叫人不知所云,令人莫名其妙。这一通病尤其表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中。例如1986年高考作文要求以《树木·森林·气候》为正标题、副标题自定作文,有不少考生就犯了这一毛病。写作此题宜下笔一两句话就要点清题目中三者的关系:树木与森林之间属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森林与气候之间属于辨证统一的关系。然后把这三者的关系引申到“个体·群体·风气”上,重点逐层论述三者的关系;一是个人风气和群体风气的关系;二是群体和社会风气的关系;三是社会风气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最后号召大家都来做一棵调节社会风气的树木。这样的文章,分层说理,条理清晰,怎么能不赢得阅卷老师的高分?
九忌远离生活,要贴近时代。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鲁迅也说过:“对于有害事物,立即给予反响或抗争。”我们写议论文一定把握时代的脉搏,选择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材料,使文章富有新意。这就要求我们每天看报纸、读时文、听广播、看电视、注意这个“时代”下的“事”。然而,事实上,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闭目塞听,宛如“套中人”。因此,他们写议论文、论点平稳、论据陈旧。例如写先进:老是雷峰;谈奋进:外有爱因斯坦,内有陈景润;议反腐,正有方志敏,反有刘青山。而那鲜活的徐虎、孔繁森、李素丽、王宝森、陈良宇等却被轻易放过了。这样舍“新”求“老”,又怎么能不使一天要阅上百份试卷的老师生厌呢?再如,1996年高考作文题:《我更喜欢漫画()》。很多考生由于不贴切时代生活;一味就两幅画揭示的医德医风进行议论,而不能就画的深刻命意去联系相关的世态人情一一领导部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了;青年学生,该学的不学,不该学的学会了;奖懒罚勤等等。这样的文章,其思想观点与当前的形势不相吻合,文章立意平平,千人一面,怎么能得高分?
十忌结尾草率,要发人深思。
结尾的好坏可以影响一篇文章的好坏,一个精彩的结尾,可以使文章灿然增辉;一个低劣的结尾,可以让全文黯然失色。好的结尾,或归纳总结,深化论点;或呼应开头,严谨慎密;或言简意丰,给人以启迪;或发出号召,催人奋进;或引用格言,重申论点;或正反对照,优劣自现;或笔势雄健,发人深省。结尾在句式上以短句为主,整散结合,宜多用祈使句、反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例如1997年高考优秀作文《人字是支撑的结构》一文的结尾:“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然而,没有付出,绝没有回报。伸出援助的手挽起来,是一个天;撑起来,就是高大的‘人’!”再如《该做!该做?》的结尾:“该做!该做!”这样的结尾照应文题,短小精悍,像“豹尾”。
高考作文质量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因素有知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上面谈的十忌都是知识上的,务必请每位考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