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0-03-30 09:36
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学习英语的辛酸、漫长道路。学习语言有没有一定的方法和诀窍,本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本人摘选几篇经典的文章,供大家讨论。
[我学英语的“诀窍”]
王跃:南开大学88及国际经济系的学生,在近三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90年6月全国四级统考中获得满分100分,此后不久的TOEFL考试获663分的优异成绩,紧接着参加了GRE考试,获得2280分,在亚洲地区名列前茅,1991年1月参加全国英语六级统考,她是全国68573名考生中唯一获得满分100分的学生。
常有人问我:学英语有什么诀窍?说老实话,要想掌握一种语言,在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实在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下苦功夫。我这绝对不是随便说说漂亮话而已。
凭我这几年学习英语的体会,只有日积月累,通过量变,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下了一番苦功夫之后,我仍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的太慢,于是就故意放松了几天。 谁知等到再从新开始学习时,才明显的感觉到自己退步了许多。从那以后,我就给自己制定了这样一条座右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持之以恒。 学好英语,兴趣很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有人说,英语水平高是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出国的资本。 这固然不错,但除此之外,我更觉得,英语是一扇窗口,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一派新奇的景象。当我能够用英语同外国朋友交流,了解国外的社会、历史、科学和文化,并取得第一手资料时,我才真正的领悟了掌握一种语言的妙处。
学好英语,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人实际情况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 但我相信:只要仔细体会,逐渐摸索,人人都可以创造出一套有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里,我想同大家谈谈我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供参考。 尽管在中学时我的英语基础不错,但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我还是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差距。 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要掌握五千到八千词汇。而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我当时的词汇量真是少得可怜。于是,我决定把迅速扩大词汇量作为主要突破口。 有的同学喜欢背大部头的词汇手册,而我觉得这样做,既枯燥,又不利于灵活运用。我于是就把着眼点放到了阅读上,词汇与阅读齐头并进,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迅速扩大词汇量我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些当时对我们来说难度偏大的阅读材料。上千字的文章,通常会有二、三十个生词。这些文章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多个领域的词汇。
我通常采取“两遍阅读法”,即第一遍着重训练阅读能力,第二遍着重扩大词汇量并培养语感。起初进行阅读训练时,我参考了《Active Readers》这本书。 首先从提高阅读速度入手。集中精力阅读一篇长度适中的文章,记下起止时间,并计算单位时间的阅读量。迫使自己进行快速阅读,便成了我的习惯。 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训练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及基本结构上,并找出问题,以便进一步阅读时着重解决。 第二遍阅读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扩大词汇量。具体做法是:把文章再过一遍,查出生单词,记到小笔记本上,有时间就拿出来背。 背单词,我从不利用整时间。当学习别的内容效率较低的时候,对我来说,背单词最合适。每次背的时间不一定很长,贵在多次反复。 当时我使用的是英汉词典,因为我觉得英文解释不便于记忆。而在扩大词汇量的初期阶段了解词的释意最为重要。就这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面的扩宽,我的词汇量也就突飞猛进了。 只是到了后来准备TOEFL、GRE等考试时,我才开始背词汇手册,并使用英文解释,以了解词的确切含义及使用的语言环境。 第二遍阅读的第二个重点在于培养语感。仔细地体会精彩的语言,留意词的使用以及搭配,对某些段落我常出声朗读,甚至背诵下来。 这样做,有利于加强语感;为写作打基础。通过这种两遍阅读法,所读内容在我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一般都很深刻,而且也提高了阅读材料的利用率。
我十分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单从兴趣出发,相反,有意识地读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甚至不大感兴趣的科普、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章。另外,针对不同的训练目的,我还选取了内容难度不同的阅读材料。 例如,进行快速阅读时,可以选择生词量较小、篇幅较短的文章;而重点在扩大词汇量、拓宽视野的阅读训练,就选择英美报刊杂志。此外,我还注重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自己英语水平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 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我从“读”中受益无穷。通过有意识的大量阅读、一方面扩大了词汇量,另一方面培养了语感。而这两方面我认为是掌握一种语言的两大支柱。
至于听、说、写三个环节,我其实并没有经过什么特殊的训练。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足够大,语感足够强,只要多加练习,这三方面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在听、说方面,英文广播以及原版电影都是极好的传播媒介。另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同外国朋友交谈,并着力模仿,都颇有成效。至于写作,在阅读量还不足的初始阶段,我并不急于自己动笔写,而是学习、模仿一些经典篇章。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还有精读课本中的一些精彩篇章,我都背过,并常利用早晨的时间大声朗读,或者收听广播。这样一来,耳朵里听到、眼睛里看到了地道的英语,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学会说、学会写了。 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在各种英语测试中取得高分。实际上,我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应试对策。在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只要稍微做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各种测试特点,成绩就自然不会坏。 我认为,与其到考试前夕,搞题海战术,倒还不如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积累。 在我看来,学好英语的“诀窍”无非是苦干加巧干。因为我深信:功到自然成。
[阅读使我收益匪浅---谈我学习英语的体会 ]
学习英语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切实的提高英语水平,就要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抓起。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学好英语的基础,都很重要。
但我的体会是: 以阅读为基础,带动各方面全面提高。 对阅读来说,我觉得材料的选取非常重要。我开始选用的是《英语快速阅读》,后来也用过《高级英语阅读教程》上下两册。因为这两套书体裁多样,篇幅长短适宜,而且介绍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并配有相应的测试题。
我的方法是:第一遍采用快速阅读,即记下起止时间,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利用眼睛的扫视来提高阅读速度;对于个别生词先跳过去,而着重于对全篇中心意思的理解。 第二遍,再仔细通读全文,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新的单词及一些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并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
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阅读材料,扩充词汇,增强语感,扩大知识,做到一举多得。
阅读,是扩大和巩固词汇量的好方法。刚进入大学时,我觉得自己的词汇量太小,急于要扩大词汇量。 我曾尝试过背词汇手册,但很快就觉得这样做既费时费力,又枯燥乏味,而且由于只机械的记住了单词的含义,缺乏语言环境,又不能及时巩固,所以遗忘相当高。
后来我采用了这种“字不离句”的在阅读中积累词汇的方法。因为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记的清楚,而且理解准确。 我把这些单词积累到单词本上,放在身边,利用一些零散时间反复记忆,加深印象。如果长期坚持阅读,又会在阅读过程中巩固记忆单词,同时再学习新的单词。这样滚雪球似的向前发展,不知不觉中词汇量就扩大了,而且也能记得牢靠。 我使用这样的阅读方法,通过第一遍的快速阅读,锻炼了阅读速度,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我拿到一篇英文材料,首先很快的阅读一遍,脑子中马上反映出文章的大意。这样的阅读习惯对我的帮助很大。 比如,我们专业课中用的英文原版材料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一字一句的通读,但又必须快速而准确的抓住每个章节的主旨,我学到的快速阅读的方法就帮了我的大忙。 再比如,在英语测试中遇到的阅读理解部分,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读完数篇文章及做完数道题,有时就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或把文章读完一遍,脑子中缺乏文章的轮廓,对有关中文章主旨的一些问题回答不上来。 由于我坚持阅读练习,锻炼了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所以,答这类的问题就得心应手了。
经过这样阅读过的一些精彩篇章,我还把他们拿来作为朗读的材料。利用早晨课间的二十分钟,大声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充分注意语音、语调。为了做好这几个方面,我也把读和听结合起来。 我每天利用早上、晚上的时间按时收听英语广播,从特别英语节目到正常语速的节目,逐渐提高听力水平。我仔细揣摩播音员的发音,来指导自己的朗读。 经过反复的练习,自己的语音语调越来越正规,朗读得也比较流利,这样反过来又能促进在听的过程中跟上人家的速度,能正确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容。
总之,朗读和听力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仅仅做到读的流利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说,会表达自己。我觉得朗读得多了,听得多了,不知不觉说的能力就提高了。当然,重要的还是自己要主动寻找说的机会,多多锻炼。 通过阅读,也培养了我的语感。语感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靠大量的接触这种语言,在实践中培养。 在阅读中,我细心体会原文中的语言用法、特点。特别是阅读一些原版英文报刊杂志,这种大量的泛读,更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对于一些地道的原文材料,比如《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中的一些文章,我把它们背诵下来,也受益不少。这些对于我的写作方面也有很大帮助。我平时练习写作文并不多,但有了在阅读中打下的良好基础,所以提笔写来并不觉得困难。
我从英语阅读中受益匪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坚持不懈。
-->作者:王玮,系南开大学国经系九零级(A)班学生,在一九九二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中获得满分。
[ 学英语没有秘诀——我的心路历程]
我是一名大四学生,来自一所财经院校,专业是会计。但大概是因为我天性对数字不敏感,不想一辈子跟数字打交道的缘故吧,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会计这个专业。我认为自己是学文科的料,学经济我肯定学不通,也不愿意去学。
从大一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考研,并且要考上一个名牌大学的文科专业,但要考上研究生,肯定要有自己的优势科目,才可能考上。我高考英语128分,不算很高,但在五门功课中分是最高的,我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语学得十分优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我首先从阅读着手,买了一本南开大学的《英语快速阅读》,就是从那本书里,我看到了王跃同学介绍自己经验的文章,我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坚持每天拿出一小时来阅读。这段时间总是我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期,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心无旁骛,才能读懂,理解这篇文章。这段训练阅读能力的时间是艰苦的,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我的阅读速度飞快提升,理解能力也随之上升。我看文章时先是把握整篇的脉络,理出主题句,然后分散理解细节部分,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使我能理解90%以上的文章内容。
阅读能力的提高体现在我看的书刊的种类上。大一时,我看《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到大二时我觉得它们的难度太低,开始看《Time》,《 Fortune》,《Readers' Digest》这些英美报刊,越看到后面,越觉得轻松。大一时买的两本看不懂的英文小说:《英国短篇小说选》、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选》,到大二时翻出来看,已是看得津津有味,大三开始看英文长篇小说,最喜欢的是《Gulliver's Travels》与《Gone With the Wind》,觉得这两本书写得极精彩,对两位作者也十分崇拜。大三下学期起,我开始壮着胆子看莎士比亚的剧本,觉得很难懂,到后来也渐渐熟悉了他的风格,也自如起来。
在积累词汇方面,我一开始时是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记忆的,往往是看一篇文章时,见到生词就记在笔记本上,阅读量越大,积累的词汇量就越大,词汇量大又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过到后来,我觉得这样积累的速度太慢,就开始背那本《牛津英汉汉英高级词典》,把那本书画得“满目疮痍”,后来,那字典放在自习室时被人偷了,着实让我痛苦了好一阵子,我已经对它有感情了。在大三时我就报考了专业八级,为了准备这个考试,我买了一本俞敏洪编的蓝封面的《GRE词汇大全》,从A背到Z,背得烂熟,最后却因为大三不准考专八而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考试没考成,词汇量却急剧膨胀,大三下学期我的词汇量估计有15K,但现在估计只有12K了,那是因为集中准备考研的半年里几乎没摸过英语书,忘掉了许多单词。
听力本来是我的弱项,我中学时从未听过英语,大一下学期听说VOA有个Special English节目,适合初学者听,谁知一听到时,觉得速度很快,而且没几个单词懂的,这时我又采取了阅读时的方法,把听不懂的单词,根据其读音,记在纸上,然后到牛津字典上把它们找到。每一次找寻都有一种探险似的感觉。我还记得boycott这个单词,我根据美语的读音,记在纸上的是boycut,我虽然猜到了它的意思是“抵制”,但找到这个正确的单词还真是颇费一番周折。我通过这种方式,大概记住了七八百个VOA新闻英语的常用词汇,对听英语新闻完全没有困难了。到转到听Standard English后,听各种英文专题报告已没有任何困难,就在这时,我开始喜欢英国英语,开始听BBC,整个提高的过程大约经过了整整一年,其间历次因为畏难而考虑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在口语方面,可能在启蒙阶段接受了比较好的发音训练,我的发音比较清晰,由于学校的条件限制,并没有怎么参加英语角,但口语依然比较流利,可能与对词汇、句式的熟悉程度有关吧。
写作一直是我的强项,从大一开始写英文日记,一直写到大三,后来因为学习过于繁忙而放弃了,写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及对句式等的熟悉程度。
熟练掌握了英语使我受益匪浅,首先体现在考试上。我记得我在考六级时,正发着低烧,但我凭着阅读理解和听力部分的出色表现,得了88分,考研与考专业八级考试时,由于准备专业课与找工作,我已经有半年多没接触英语了,但我凭着良好的基础,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次,是我得以享用互联网上极其丰富的英文网络资源;最后就是能得到一些物质收入,这其实主要是为了帮朋友的忙吧。
我2001年报考的是北京一所名校的民商法专业,由于专业课不过关而落榜,今年打算考对外经贸大学的民商法专业,如果再考不上,我会考虑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我现在跟一家外向型国企签约, 做的是会计,我想我不会在这家单位呆很久的,原因是很清楚的了。
就我的经验来说,要学好英语,没有诀窍,要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强烈的兴趣,再加上正确的方法,才能成功。
附:我的英语成绩记录
大二: 上学期 通过CET4 成绩 94
下学期 通过CET6 成绩 88
大三: 上学期 参加BEC二级考试 笔试A等 口试一等
下学期 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以比第二名高出21分的优势获得第一名
参加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获得全省第一
大四: 上学期 参加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成绩 88 分
下学期 专业英语八级考试(TEM8) 成绩 7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