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3+综合”高考地理复习中四大关系的处理对策

逍遥学能  2014-08-24 10:09

2000年开始,浙江省作为高考科目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实施“3+综合”高考方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原始总分为260分,内部不分学科比例,地理必修课教学内容将作为文科综合的必考内容之一。这无疑给处于低谷中的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目前,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新一轮的高考地理教学之中,但新的高考形势也带来了困惑,如何处理好单科与综合、区域与系统、知识与能力、广度与深度等关系,将成为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必须探索的热门话题。笔者根据自己对高考综合考试的理解和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浅谈几点处理对策,供同行们参考。

一、立足单科,关注综合

有人认为,“3+综合”高考方案中的文科综合是指政、史、地的综合,地理学科的纯地理试题不会占多大比重,因而把教学重点放在跨学科的综合内容上,甚至开设以应付综合能力测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育部关于2000年高考试行“综合科目”考试的通知中就明文规定:“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各中学要按原定教学计划进行正常教学,反对开设以应付综合能力测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也就是说,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哪怕是跨学科的综合也是建立在各学科教学基础上的综合。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动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才会有坚定的基础,切勿在跨学科综合上猜题押宝。综合能力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要加强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有着丰富的政、史、地学科间的知识交汇点。如环境问题的出现涉及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人口问题必须从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原因、自然环境等因素入手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长江流域特大洪灾这一事实,需联系历史状况、流域环境、国家政策等要素来分析抗灾防灾之对策;产业结构、聚落结构的变化都有着许多地理、历史、政治原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在抓好本学科双基落实的基础上,尽力挖掘各学科知识的渗透点,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政史地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把握系统,兼顾区域

教育部规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课内容(暂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内容)。这无疑给中学地理教师增加了一个难题,因为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为系统地理,而选修教材为区域地理(中国、世界),不考选修课内容,是否意味着不用复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必修课内容也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的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以分析和解决,丢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花较大的精力去复习区域地理,一方面课时不允许(注:浙江省高三地理课为每周2~3课时),另一方面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高考改革的初衷相违背。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笔者根据高考命题原则:以高中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和近几年上海、广东的高考试题的题型,以区域地理(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认为目前的高考地理复习应把握系统地理,兼顾区域地理,即复习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统地理上,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区域地理时,则适当拓宽补充,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更要注重与区域地理的联系,只有把各种人文地理的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气候”内容时,应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入手,运用世界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补充复习各大洲和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复习中国四大工业基地时,则要补充复习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图,并从地理位置、资源、能源、农业、交通等区域要素入手,分析评价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等等。

三、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3+综合”的高考制度改革,就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这一要求,将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综合考试强调“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于教学大纲。”并不是说综合考试是超纲考试,它所反对的是对大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提倡的是对大纲所规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因此,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去与其它学科综合、渗透。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及时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培养能力上,应强化学科特点,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运用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试题的设计,要用各种形式的图表及文字、数据材料等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或规律,要求合理运用已学的知识、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观念去阐释、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分析实际的地理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四、控制难度,拓宽视野

有不少教师认为地理教学必须“拓宽加深”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势。但从1998年、1999年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题看,地理知识往往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命题不会过多地偏离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1999年广东省的高考地理试卷信息量大,但难度却不高。因此,加深难度并不可取,但是拓宽视野却十分必要。因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已伸展到所有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而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1999年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地理高考试卷以及1998年、1999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卷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时刻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收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的信息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当今社会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由此问题引出的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1998年和1999年的焦点问题: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灾、“科索沃问题”和“台湾问题”等等,都需要从历史、政治、地理综合的角度去分析、评判。通过这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还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世界上的大河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浅谈“3+综合”高考地理复习中四大关系的处理对策】相关文章
【浅谈“3+综合”高考地理复习中四大关系的处理对策】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