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真反璞的历史典故
逍遥学能 2014-08-12 13:03
归真反璞的 ,伤感签名
《战国策·齐策四》:“?知足矣,归真反璞(末琢之玉)则终身不辱也。” 指去其外饰,还其本貌。也作“归真反朴”。朱自清《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归真反朴,是要回到现在的口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