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咬定教材不放松

逍遥学能  2014-08-04 13:39

  复习备考之潮流浩浩荡荡,身为执教高三年级的教师,没有理由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回首第一阶段的教学,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针对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趋势,我认为在复习中要“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内,获益于外”,切忌“舍本逐末”。

  一、语文备考的误区

  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基本上是考课外,听不听课,学不学好课文,关系不大。我们的高考备考,往往会走进一些误区,(1)片面追求课外知识及课外练习而丢弃课本;(2)所做的课外试题与课内知识脱节。表现在:对课文不重视,甚至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去进行系统复习,连高中第五、第六册书也忽略甚至完全抛弃。另外,一味做大量的练习,模拟试题、仿满天飞,结果昏头转向,备考复习效果极差。这都是急功近利的盲目做法,不宜提倡。怎样改变这种状况,从误区走出来,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几道给我们的启示

  许多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文结合较为紧密,从诗歌鉴赏等题目我们都可以找到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即“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如2014年高考题语文广西卷第16题――诗歌鉴赏: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道题中考查了诗歌的意象――杜鹃,这一意象在人教版的高中教材第四册剧本〈〈窦娥〉〉冤及诗歌〈〈蜀道难〉〉中都有出现。在〈〈窦娥冤〉〉中涉及杜鹃的是窦娥许第一桩心愿时出现的唱词“望帝啼鹃”,并且课文有有关望帝的注解;在〈〈蜀道难〉〉中涉及杜鹃的诗句是“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在〈〈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些诗句都借杜鹃这一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气氛。可见,如果学生对这几处知识点较熟悉,那么,答这一道题第一问是易如反掌的。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较快的把握试题中的诗歌的感情基调,进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王维的〈〈过香枳寺〉〉,题目有关”诗眼”的鉴赏,其中涉及到诗歌意境的把握,更是教材中王维诗歌〈〈山居秋暝〉〉那种幽静凄清孤寂意境的再现。

[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4高考字形复习指导与专项训练
下一篇:[山东] 高考说明数学:复习有七点建议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高考语文备考:咬定教材不放松】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备考:咬定教材不放松】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