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7-18 01:03
摘 要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是新世纪我国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第一指导性文件。它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物教学大纲》相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本文着重对《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内容和体系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 生物课程标准 生物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部(教育委员会)先后颁布过多个生物教学大纲。1952年以苏联的生物学大纲为蓝本,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学校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底,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生物学教学大纲》。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4年因为实行新工时制颁布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2000年,国家教育部再次组织修订和调整。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是在1992年大纲(试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则是在1996年大纲(试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同时,国家教育部也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开始《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现行的2000年《大纲》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成为向《标准》过渡的大纲。但《标准》和《大纲》在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 《标准》和《大纲》在课程目标方面的比较
课程目标是生物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了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标准》和《大纲》提出的课程目标相比较,主要变化见下表。
现行《大纲》 《标 准》 突 破
目
标
知识方面:
1)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能力方面:
1)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
2)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
边的生物学问题
4)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思想情感方面:
1)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知 识:
1)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 力:
l)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
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5)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 《标准》和《大纲》在课程内容和体系方面的比较
现行《大纲》 《标 准》 突 破
内
容
体
系
比
较
现行大纲内容框架分为五大部分:
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②细菌、真茵和病毒
③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④人体生理卫生
⑤遗传、进化和生态
新标准内容框架分为10个一级主题:
①科学探究
②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③生物与环境
④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⑤生物圈中的人
⑥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⑦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⑧生物的多样性
⑨生物技术
⑩健康地生活
突破点表现在:
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院士及专家对此评价为“是重大突破”
内容案例比较1
植物学内容:学科体系,度较大
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②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③根的结构和功能
④叶的结构和功能
⑤茎的结构和功能
⑥花的结构和功能
⑦果实的结构和功能
⑧植物的类群:藻类、苔藓和蕨类
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分类)
植物学内容:人与生物圈体系,难度降低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的一生
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植物的类群部分放在“生物的多样性”里
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面
向全体学生,果断删除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知识
院士及专家对此评价为“步子迈得较大,应该肯定”
内容案例比较2
落实“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达成的支撑明显欠缺: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食物网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农业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保护植被的意义
控制人口的意义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保护鸟类的多样性
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落实“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达成的支撑明显强劲:
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和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确立保护生物目的意识
参加绿化来回的活动
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关注我目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标准》较好地把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有机地融合。例如,左侧大纲虽然也提出相关目标,但仅仅靠知识点难以达到目标要求。右侧《标准》栏中的黑体字部分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融为一体的反映。同时,又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保证教学目标全面达成
和《大纲》相比,《标准》确定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比较明显的特色。
我国历年的生物教学大纲一般提出“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2000年《大纲》在原有3项确定教学内容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项原则:“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选取有关的观察、实验、参观、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从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出发,重视选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等原则。
从要求层次上看,2000年《大纲》明确提出选择“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明确提出“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和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
《标准》没有像《大纲》一样,提出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而是在鲜明地提出3项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
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初中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索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3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将生物圈中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茵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列为一个主题外,其他知识主要分散在相关主题中。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革列“健康地生活”主题。《标准》与《大纲》确定的内容体系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表2)。
没有构建起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对统一的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生物教学大纲一直试图解决而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课程目标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具体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5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生物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一直制定得比较全面,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思想道德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但是,大纲中的课程内容则主要体现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2000年新《大纲》为例,全面明确地提出了“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思想情感方面”的课程目标,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明确提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等。但是,在课程内容方面,则仅有“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护鸟类的多样性”、“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植被的意义”等知识性内容以及部分实验和实践活动。如果说上述内容确实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意识方面的知识内容的话,那么,其中含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则明显地缺乏必要的课程内容的支撑。
《标准》则在构建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对统一的新体系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标准》将知识要求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都列入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真正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统一于一体。例如,《标准》在各主题中分别列入“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参加绿化家园的活动”、“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认同优生优育”、“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关注癌症的危害”、“拒绝毒品”及“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等融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内容,有利于课程目标的真正达成。再如《标准》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课程目标也得到充分体现,《标准》的“具体内容目标”删除了过去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摘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和保护动植物的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另外《大纲》虽然也提出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但主要停留在能力和技能方。 《标准》则明确提出“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一级主题。这样,《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就得到了具体的贯彻。
自《生物学通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