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7-09 14:43
编者按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已经颁布,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在全国20个区、县试教,为了帮助广大教师了解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本刊特开辟“课程·教材改革”专栏,邀请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撰写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生物课程标准”或“标准”)。这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新标准已经从2001年9月起,在我国约20个区、县级实验区开始了教学实验。到2002年9月,生物标准的实验区还将扩展10倍。新标准的实施将对我国生物学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是我国生物学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为了配合实验区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工作,帮助教师理解生物课程标准,本文将就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标准的主要特点等问题做一简单介绍。
1 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
1.1 国际背景 在人类步人新世纪的时候,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科技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各国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也更直接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国力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已成为许多政治家的共识。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将发展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并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计划。新的理科课程计划和课程文件(如课程标准)相继出台,如美国的2061计划、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等。形成了继60年代以后的又一轮世界范围的理科课程改革浪潮。
理科课程的改革首先是科学教育理念的变化。“科学素养”理念的形成使科学教育有了新的目标: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力求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和运用科学。科学教育理念的变化推动了生物学课程的进展,这一进展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的改变、课程内容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成果评价方法的根本性转变。这些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际上理科课程(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和趋势。
纵观当今世界范围的生物学教育改革,使我们感受到压力和挑战,也使我们能够以新的视角来反恩我们的生物学教育,从一个更高的起点去实现我国的生物学课程改革。
1.2 国内背景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部的领导和布置下有计划完成的,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步骤。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要把我国生物学课程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学生物学课程在不断改进和发展,生物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课程目的随时代逐渐变化、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在不断调整;实验教学不断加强;教法研究走向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材多样化的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走向深入,社会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出现对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生物教学大纲虽然几经修改,但考虑到大纲的可接受性和教学工作的连续性等因素,每次修改都是“小修小补”,使得现行生物学课程在教学观念、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显落后,已不能满足新世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因此,我国许多生物学教育学家、教师及学生都在期待着一个全新的、具有时代特点并能反映国际生物学教育发展共同趋势的生物学课程尽早进入我国中学。
1.3 生物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背景 生物学科是当今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近年来,生物科学研究的许多重大突破,如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研究成果,标志着21世纪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显示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生物科学的发展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时,也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与此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上,如:克隆、转基因食品、疯牛病及炭疽病等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生物学术语也日渐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生物学素养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使许多科学家、教育家在重新思考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和它的地位,呼吁生物学课程要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进展,要适应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因此,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学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也势在必行。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项目正式启动的时间是2000年7月。在新的课程计划的制定及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得到了主管部门领导、科学家、教育家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标准研制工作十分顺利。从总体上看,此次生物学课程改革中来自外部和本专业内部的有利因素占有优垫
2 基础研究是标准研制的重要依据
标准项目组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有关的政府文件,明确了制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并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路和改变评价方式作为本次生物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突破点。
为了能有效地实现我们的研制目标,少走弯路,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以便使标准的研制有充分的依据。
在国际生物学教育发展动态子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当今国际上有影响的科学课程和生物学课程改革项目,寻找它们共同的特点和趋势,有代表性的科学教育理念和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90年代以后颁布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大纲,对课程目的、内容体系、教学策略及评价方式等进行研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国内方面的子课题研究包括:对我国生物学教材发展的研究和对当前各地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对师资队伍和生物学教学状况的研究。生物学教育社会需求调查子课题,主要研究了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公民,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生物学素养。此外,还通过对诸多科学家的访谈,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于中学生物学课的影响。这些基础研究工作为生物课程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基于如此广泛深入的研究来发展生物学课程,这在我国大陆生物学教育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3 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课程标准是一个全新的生物学课程文件,它描述了我国在新世纪生物学课程发展的方向和教学要求,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有许多不同,其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
3.1 课程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也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目的。在我们以往的生物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双基),但是“双基”并不等于生物科学素养,它只是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标准强调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是要在原有“双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生物学课程要为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做出贡献。课程目的的改变是新的生物学课程中最根本的改变。这一改变实际上给生物学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及教材编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课程理念的变化 科学课程理念是人们关于科学教育的一些基本信念,其中包含了对科学教育(或科学课程)价值的认识,以及对科学的性质和科学教育特点的理解。课程理念也代表了课程设计者或教师对课程方向和重点的选择。科学课程的理念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
生物课程标准强调了3个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前文在课程目的中已经介绍了“生物科学素养”,下面只介绍另外两个理念。
3.2.1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课程标准的设计是面向所有的中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标准是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强调的是全体学生,是包括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学校、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所有在校初中学生,强调了对所有未来公民的科学教育。这一点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它不仅是着眼于公平的公民教育,更是强调我国未来所有公民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义务教育的出发点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关注所有儿童的发展,特别是边远地区和不利地区孩子们的教育和发展。只有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使诸如人口、环境等重大问题得到解决。
“面向全体学生”并不会限制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学生的发展。标准中的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各地区、各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需求,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3.2.2 倡导探究性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因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一些教育家认为:“主动的学习者是成功的学习者”。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在许多国家这一方式被认为是学习自然科学的有效方法。探究又是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通过探究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掌握初步的科学工作技能和思维方法,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并能使他们领悟科学的本质和特征。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成果大多是讲授法难以实现的。当然,探究也不能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学习方法。除了探究之外,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标准中提出许多教学建议和不同形式的探究案例,在标准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也介绍了与探究学习相关的策略和方法。当然,对于许多教师来说,采用探究式教学还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需要不断的研究、交流和掌握。
3.3 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多年来,我国初中生物课的知识体系是以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3门学科为基本框架构建而成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强调了3门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延续了“学科为中心”的思想。这样的内容体系己不能适应时代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课程标准内容体系的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了生物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新的课程框架。
新的内容体系选择“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旨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一主线既能够贯穿初中生物学课的全部内容主题,又便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的核心观点和概念,使他们对生物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新的知识框架也能够方便地将生物学的新进展及人们关注的生物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可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3.4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们认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多的应该在学科课程中完成。标准中强调了学生获取信息、判断信息及整理信息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多种信息资源。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建议,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活动,实现相应的课程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与我国现行课程相比有实质性的变化和进步,要把这样一个新课程在各学校、各班级成功地实施,把它从理想课程变为实践中的课程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奋进,用最快的时间在全国推广和有效地实施生物课程标准。
选自《生物学通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