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创作特色探微

逍遥学能  2014-07-06 17:25

 

 

摘要:本世纪初,伴随我国新课改后出版的各类教材,无论是引进的、合编的,还是自编版本,变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插图的大量使用。笔者通览了一些国内外英语教科书,结合个人的编写经验,对插图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日本英语教科书的插图在创作理念、创作手法、创作风格等方面给人印象深刻,借此,从插图创作情况和插图功能两个方面呈现给读者,希冀对我国英语教科书的插图创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教科书;插图创作 

插图是英语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笔者以日本著名的出版社SANSEIDO编写的一套NEW CROWN ENGLISH SERIES初中英语教科书为对象,对插图创作情况和插图功能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其插图创作有其独到之处,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以下将结合具体实例一一加以说明。

一、插图创作情况的述评

插图广泛应用于英语教科书各个部分,虽然主要起辅助语言教学之用,但其自身所具备的其他作用不容忽视,而且插图创作也有其自身的讲究,如:插图数量、表现形式、图与文的关系、图与图之间的关系等都需要仔细考虑,而非简单堆砌。从创作情况看,本套教材的创作者一方面非常擅长把视觉效应发挥到极致,让读者通过插图感知文字所传递信息的内涵;另一方面特别注重体现插图对语言认知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使得插图总体设计细致又贴切。它的插图创作特点可概括为:

(一)数量多

创作者在设计插图时,一要考虑插图与文字的匹配性;二要考虑教科书空间的局限性。尽管限制重重,但为了使读者能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创作者一直尽其所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珍惜但不吝啬地使用插图,因而虽然只有三本书但插图数量多达近1300多幅,平均

每册近400多幅,每个话题下有四到七幅的图是常有之事。(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插图数量时,出现多幅图同属一个主题,且关系密切、整版排等情况下,常视其为一幅图。)相比国内现行的多套初中英语教材,这样的插图数量绝对占有优势。

之所以能有这么多幅图,主要还是创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不少功夫:1.见缝插针:

在诸如扉页、书眉、目录等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放置了许多有助于表达行文意图的插图,这些插图还起着舒缓审美疲劳、美化教科书等作用;2.提炼信息点:准确把握创作对象细节,并根据需要适当选择可以创作的有效点;3.增加容量:妥善调整插图空间占有的方式,如采用叠加、浓缩比例、整体处理等方式变化版式,使插图设计既满足行文的需求,错落有致,突出视觉效果,而又不乏协调,同时使插图总量的增加成为可能。

从整体的使用效果来看,插图多而精,且创意与文字内容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做到了有的放矢,有助于读者理解、记忆并运用文字。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文字的总体认识,因而有效性也较强。如第一册Lesson 7 English and Japanese共用了八幅插图,其中“ki(木)、hayashi (林)、mori (森)”等日文被分别编入五幅情景插图中,这样,不仅让读者真实、直观地了解日语的一些词汇的音、形、义,也使得谈论英日语差别的对话更具情景化。

(二)类型多样

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插图有多种类型,如按功能可包括装饰功能、解释功能等;按组织形式可包括独立图、发散图、序列图等;按色彩可包括黑白、彩色等;按表现形式可包括照片、情景图、卡通画、漫画等。由于每种类型的插图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适用于不同的需求,所以创作者在使用某一或一种以上的类型图时,必须考虑类型相匹配。

当然,插图的数量多不一定表示使用的类型就一定丰富,但本套教科书中,为了使配图活起来、有特色,选用了多种呈现形式,因而插图类型多样,其中包括地图(示意图、各州局部图)、照片、绘画(漫画、写实图、卡通画、立体场景图、简笔画、连环画、合成图)等。不仅如此,还根据内容的需要,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基调:

1.主色系。创作者注重色系的选择和色系间的搭配。对教科书主体内容的配图,主要采用了大量黑白、双色、黑白和单色混用的插图,如手绘图多以蓝、黑为主色调。

2.主题图。在教科书的内封、附录、文段中都恰当地设计一些主题图,如食品、校园生活、职业等。

3.功能和价值。设计者还注重以丰富插图呈现形式和变换使用手法来体现其功能和价值。这一点表现在:一是大量使用常规类型的插图,如地理图、人物图、标志图、实物建筑图等。二是设计许多合成图,如通过改变组织形式,建立插图间的各种关系,包括使用照片与手绘图、人物图与地图、人物与照片加文字等类型。三是调整篇章插图配置,如调整图的位置和尺寸,这样,从视觉上看,处于次要、从属位置的插图,虽然尺寸小,只位于版面的一角,但从与篇章的关系看,插图既具备了解释的功能,也具备了装饰的功能。这些创作细腻、富有层次,使得插图具有了多重使用价值,极大地增强了它的功能。

(三)手法多变

教科书插图创作必须符合文字教学的需要,因而常见的就是文图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本套书中,为了使插图更好地解析语篇、活动、词汇等内容,设计者特别注意采用补充、分解、对比等多变手法,使插图说明更加明晰并给读者较深的印象。

1.补充关系,即在插图外补充文字进行简单说明。这样既可以使焦点突出,又可以增强插图自身的功效。如第一册内封中的一幅描述意大利的插图,场景以比萨斜塔为背景,特殊景物、休闲人物等信息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为避免读者陷入地理、风俗的欣赏而忘记语言学习,创作者特意在插图上方用日语写出所描述的地方使用什么语言,又在下方写出一个意大利文的日常用语并用日语翻译出来,这样读者会整体地审视插图。而第二册Lesson 11 Kenya谈一个地方三种语言并存现象时,又采用了人物讲解图加文字图片来呈现三种语言区别,这样,不仅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在突出语言学习的同时,一些可供赏析的附加信息又会促进学习。

2.分解关系,即围绕一个主题,设主图和分解图。这种主题意思分层呈现,如同对概念分层讲解一样的设计,有助于读者对主题形成清晰认识并加深理解。如第二册Lesson 10 Gestures Talk的美国手势语的五种分解图,让读者一看便心领神会,且便于模仿。

3.对比关系,即让插图之间产生比较效应,这样插图不再孤立,其功效也得到拓展。如第一册Poem部分What am I?配图,通过一个主图中的小女孩和12个对应图,阐述了由于性别、年龄、环境等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如:男女、同辈、长幼、同学、师生、人与宠物等。这种直观的表达,使读者能更清楚地理解与记忆文字。可以说,无论是图与图之间,还是图中内容间的对比,都会使读者看到语言表达方式、书写形式等的差异。这就是运用对比方式的长处。

(四)内涵丰富

教科书插图最具有张力的组成元素之一就是内容的表现。插图给读者什么样的视野和梯度将直接影响其使用效果。在本套书中,创作者在插图跨度和深度设计上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具体表现为:

1.      跨度

创作者通过插图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覆盖面广、立体性强、有时空变换的概念。一个很有创意的例子是:利用三册书的内封设计了一个“地图+照片+文字”的系列图,包括各洲局部图和反映一些国家日常生活的照片,每册有两处。通过看这幅简单的有关语言使用情况的分布图,读者一定会对不同语言(英语、汉语、意大利语、俄语等)的使用地域、形式,当地人的生活面貌,如人种、服饰、饮食等有个大致的了解。而把对比性强的插图放在一起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时空变换感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如第二册 Lesson 1 Life in Australia中既有反映现代澳洲人牧羊生活的照片,也有反映土著人原始生活的艺术作品;第二册Lesson 5 Rain forests在呈现了昔日人们垂钓时松鼠陪伴、鱼儿成群的美好景象同时,也展示了现在树墩遍野、无鱼咬钩的悲凉图景;第三册 Lesson 8 Why did dodos disappear?则又通过照片、地图、绘图形式,还原了历史原貌,其内容包括毛里求斯岛、荷兰船只、渡渡鸟、屠杀场景等(见图1),让读者了解渡渡鸟生存的历史和现状。在对其他插图进行设计时,设计者也不忘,运用望远镜、计算机等现代科技,为读者架起通往宇宙的桥梁。这些创意都无疑会把读者放置于一个广阔、立体的空间和历史长河里,帮助读者打开视野看世间万物。

图1

2.深度

创作者还善于运用插图的优势,深挖文字丰富的内涵,呈现给读者,引发读者进行深度

思考。以几组照片的使用为例:第三册Love虽然只配了一幅现代年轻人十指相扣的背影图,但却让人联想起人类永恒的爱的主题;第二册Let’s read 3部分 A Major leaguer with one arm 美国独臂球员的全家福、系列投球动作、球场等组照,不由不让人为其精彩的表现所折服,而精彩背后球员的付出则值得人们好好思考;而第三册Let’s read 1部分 Free Willy 鲸鱼与男孩情感变化的系列画面,则又让人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的问题,而同一册Lesson 7 A vulture and a child中的鹰与男孩强烈对比的画面所产生的震撼(见图2),又会引发读者去探讨照片背后的故事,如道德、人性等深层次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种写实的手法直观、可信度强,使读者较容易体会并理解编写者的真实意图,并引发思考。

图2

从使用的效果看,确实为读者整体认识事物提供了较宽泛的范围和充足的信息,也为读者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思考提供了空间。可以说,这也是本套教科书插图的亮点之一。

 

二、插图功能的发挥

这里所说的功能,不单单是指每幅图、每组图本身的外显的装饰功能、解释功能、促进功能等,还包括着重强调插图服务于教育需求的独特功能。对于后者,可以从以下两个需求中求证。

(一)学生的需求

满足学生的兴趣、思维、心理等需求是教材设计的宗旨。本套教材插图创作着重由视觉唤起人们心灵的感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1.学习兴趣

插图设计者非常注意影响插图视觉效果的两个元素——内容选择和表现形式对学生学习语言的作用,力求使自己的创意与使用者心灵相互触动、沟通,达到用美的形式激发使用者的兴趣。

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一是所选素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场景和内容——场景有校园、家庭生活和公共设施,包括图书馆、教室、操场、公园、街道、客厅、卧室等;而内容则包括了学生喜爱的运动和情感交流等方面的信息。如在第一册Lesson 4 I have a judo uniform提供了柔道服、动作和比赛场地,及足球、剑、击剑比赛和场地等多幅图;第三册Let’s read 1 部分Free Willy中的Jesse和一条鲸鱼Willy嬉戏、救助系列场面图(见图3)。这些有趣、有亲切感的设计,能直接宣泄学生的情感,而细腻的画面、感人的场景也会唤起学生的共鸣,容易吸引他们对此话题产生直接兴趣,有用语言表达的愿望。二是提供丰富信息。教材中含有许多与学生个人生活有一定差距的素材,插图就要适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如第一册Lesson 5 Do you like festivals? 和 Lesson 9 School in the USA,第二册Lesson 1 Life in Australia和Lesson 9 The United Kingdom,第三册Lesson 3 Korea,以及三册扉页中的插图呈现的中日节日风俗(秧歌、舞龙、门饰)、美国校园生活(会议、课堂、校车、储物柜、餐厅)、澳大利亚生活(草原、羊群、艺术、人)、英国生活(足球、路标、钱币、地图、建筑群)、韩国及朝鲜生活(街景、饮食、服饰、人物雕塑)等都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一种氛围,将他们引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图3

表现形式在满足行文需求的同时求变。变化方式概言之:一是在组成插图内容的两个主要元素——场景和人物设置方面上求变,其中包括两种变化。一种是完全不同的变化,如用不同场景和人物;另一种是,同一场景、相同人物,通过改变视角和组合方式,改变人物的动作行为、表情等。这样处理后人物形象立体,有血有肉,不仅有较强的动感效应,而且便于理解和记忆。不断变化的场景,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其语言与思想内涵,使得上千幅的插图设计模式不至过于单一和重复。二是在具体技法使用方面求变。在本套教材中,素描画、剪影画、简笔画、漫画等技法都派上用场。如第一册 Let’s read 1部分 A miller and a king, Let’s read 2部分 A man and his son和第三册Let’s read 2部分 I hate Manju 就运用了三种不同的日本漫画风格,诙谐幽默、轻松随意的创作技法,给枯燥、有一定难度的语言学习平添了些许轻松的氛围,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而插图的寓意也会使学生从一味地为语言知识而学习的状态中跳出。这种积极的情绪非常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率。

从整体效果看,注意遵循匹配、补足准则的设计原则,使教学焦点突出,亦发挥了插图延伸信息的作用,使得信息充足,视觉效果强,有张力,正因如此,这些设计才能深深触动学生心灵,牢牢把握读者的心理。再通过以下两个例证体会一下这种效果。

 

 

 

 

 

 

图4

第三册Lesson 4 A school trip to Hiroshima 中使用了九幅插图(见图4),占两页,第一页上,创作者先呈现了一张男学生、一张旧建筑照片(The Atomic Bomb Dome)和参观师生的合成图;又在篇章下用蝴蝶页方式,呈现了一张废墟图,并将一张儿童和平纪念碑照片压在废墟右侧;紧挨着纪念碑上的是一张小女孩叠千纸鹤的绘图;第二页上,首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一张原子弹爆炸蘑菇云照片,照片右上角赫然写着No More, Hiroshimasi, No More, Nagasakisi!四行文字,在其右侧还放了两枚原子弹照片,旁边附着文字说明。此外,篇章最后又用了一张参观学生的表情图,采用俯视视角,学生们脸向天空,表情凝重。叠加、合成的排版效果,使读者不难勾勒出一个动态情景:男孩在叙述→历史事实→灾难→受害的人→哀悼→惨烈的事实→工具→渴望。而连续使用的黑和蓝色彩也让人不由自主地融入历史,去思考事件本身、生命的脆弱、生存的价值,去抒发个人情感、憧憬未来等等。这种真实自然的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设计,形成了图与读者的情感交流,促使读者在思考问题本身的同时,去体会、想象、观察事物,并帮助形成个人价值判断,其无声的创意效果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可称为聚合效应的设计,即先设立一个明确主旨,再围绕这个中心,通过建立插图间的主次、并列、叠加等关系来突出主题、烘托效果,以此来导引读者的思考脉络;震撼读者心灵,促使他们去深度思索,应该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等。

全套书中关于语言话题插图的整体设计。三册书中与语言相关的话题点有十几个,配置的插图多达1300多幅,平均每册约40多幅。为使每幅图间建立有机联系,设计者为读者画了两条线:一条明线是地图,包括示意图、各州局部图;一条暗线是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不同民族,像不同民族语言路牌、店面照片、人物或相关信息图等。两条线交织着,为读者展现了语言的地域性、民族性、实用性的画面。围绕语言共性和差异展开的设计,使教科书语言内容间的联系清晰、完整,且内涵表达也到位。而这种创意为读者勾勒出语言的存留、兴衰的历史发展、变化图,促使其理清思路,能对语言的地域之别和民族特质等进行整体的理性地分析和思考,而非将孤立的一个语言片断存留在大脑里。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整体效应,即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意识。其外显形式割裂,但内涵连续,这是教科书编排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教科书中相同、相似话题分布在不同位置、各话题间少有或没有联系的现象很常见。通常情况下,插图创作存在着一个话题下的插图间关系紧密,而不考虑与其他相关话题间的关系,这是创作的难点。但本套书的创作却始终把语言教科书的特点放在首位,并着力为相同或相近话题搭桥,找到共同点切入点。

 

2.思维

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决定了,当学生面对一种新的、陌生的语言时,不自觉地产生畏难情绪。他们不理解文字表述的内容,阻碍了正常的思维,甚至影响到记忆和运用所学外语。而插图却使抽象的事物变为具体,使思维导向正确的方向,益于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独立思维能力,疏通思维渠道和培养学习者思维的流畅性。由于插图在上述方面有着得天独特的优势,它们可以赋予使用者一种可供思考的“图境”,引发使用者进行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发散思维、创作性思维。

以第三册Lesson 1 Two tricks配图为例(见图5)。课文讲述的是两个小魔术表演的过程。如果仅仅用文字描述有时很难让读者明白魔术是如何做的,表演时的技巧要点是什么,但插图却能很容易地解决这类问题。本课的两则小魔术用了10幅图,第一个魔术只要按着图示并配合课文的相应说明,一步步照做就能

图5                  

 

 

 

 

 

比较轻松地掌握,同时训练了学生直观的思维能力。而第二个魔术实际上是一个几何学的现象,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分析,并通过多次动手实践才可能成功,体会到莫比乌斯带(Mobius band)的魔力。

(二)教学的需求

教学需求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概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解决具体教学的问题;二是满足情感态度和文化层面的教学。本套教科书插图在发挥造型艺术的特质服务于教学活动,在传递情感,培养个人行为和意志行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般情况下,一堂语篇教学课会涉及词汇、语法、文章理解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而围绕这些内容可展开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插图在其中会起到加深印象、诠释主题、引发思考等作用。如第三册Lesson 6 I have a dream 分四页呈现的六幅有文字说明的黑白照片,版式结构为文段、插图、活动三块从上至下顺排(见图6)。活动设计又包括篇章理解题(共8个)、重点语法(共4处)、词汇部分(近40个)。这种设计由于文图内容紧密呼应,每页相对独立、完整,活动设计有针对性,有助于教师分解教学,每完成一页内容再进入下一页的学习。另外,待全部课文学完后,还可以把同类题型横向串起进行总复习。所以说,这种设计非常利于组织各类教学活动,而其中的插图也是辅助串联课文的一种方式。

 

 

 

 

 

 

 

 

 

 

图6

 

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教学方式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如马丁· 路德·金在约25万人前演讲的黑白照片这部分。在做词汇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如Who is he? Describe what he looks like? What is the picture about? 让学生回答。这样就很容易地引导学生进入词汇学习。因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就可能会用到Martin Luther King,leader, color, skin, speech, give, Washington, the United States 这些课文的重点词汇。

在此基础上,可顺势再用新教学的speech和leader两个词,引出本课重点语法项目定语从句并相应示范、讲解:a speech which was made by King → It is a speech which was made by King. 和a leader who worked for the people → He was a leader who worked for the people. 然后,可再结合其他插图,给出提示词,如关于马丁·路德·金在争取平等权利胜利后乘坐公共汽车照片,可以给picture, shot等词;关于马丁· 路德·金演讲和支持者的照片,可以给Martin Luther King, give和girl, support等词,让学生模仿上面句型,练习使用定语从句。

再者,教师还可以利用本课插图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讨论可以就课文活动中设计的问题进行,也可以让学生依托这些插图,就他们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如公共设施设是否应有种族标志,不同种族是否可共乘一辆交通工具等有关种族平等和尊重的话题进行。这样,学生不仅有了抒发个人情感,畅所欲言,与同学分享个人观点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表达、沟通等综合能力。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插图的得当运用是帮助学习者摆脱被动的语言输入状态,形成独立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毋庸置疑,在当代英语教科书中,插图与文本结合得越来越密切,甚至有些时候插图成为英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而国内外每套教科书的插图创作都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创作者相互切磋探讨。在国内的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虽然插图的使用量已较以前增加了许多,有的与同时期的外国二语教材和外语教材也不相上下,但横向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强研究:1. 策划。插图创作要有全局意识,整体设计;2. 内涵。要善于挖掘和展现文字传递的主旨,让插图更具吸引力;3. 风格。要了解读者品位,并确定自己的定位,让插图创意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等等。

当然,导致插图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多种,根据个人从事编写的工作经验和对各国教材的研究,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亟待改善:1. 文本质量。文本限定了插图创作的范围和基本方向,是插图创作的源头。如果源头的质量不高,信息不充分或不易挖掘,就会大大限制插图创意空间,插图质量也会随之大打折扣。2. 插图创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态度。假如创作者的造型艺术水平不错,但在创作过程中没能体会文本真谛,并融入自我情感,对全书又不作通盘考虑,把握不好融入与跳出文本的入和出关系,则很难提炼出精华,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教科书插图。

总之,插图质量也是整套教科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在插图创作过程中,只有放开思路创作,精细加工,教科书插图设计才有可能摆脱完全依附于文字,发挥插图本身的作用,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 Simpson Ian, ed. THE NEW GUIDE TO ILLUSTRATION[M]. Oxford: Phaidon Press Ltd.,1990.

[2]何其庆. 书装设计[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宋振韶. 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6):22-26.

[4]唐磊. 走近日本教科书制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曾天山. 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 1999, (3):20-23.

[6]赵晨音. 插图艺术教程[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7]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 外语文教材评介[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8]朱智贤(主编).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9]朱智贤, 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take短语用法完全归纳(一)
下一篇:2011高考英语作文最热写作模板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日本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创作特色探微】相关文章
【日本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创作特色探微】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