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9-02-23 14:49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落脚点在于如何把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心理规律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本节内容也将要从认知结构七步骤形成过程详细论述五方四段七步整体效应教学观的实践特色与价值。
一、形成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七步骤
知识是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知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使个人的认识达到自己和社会所期望的要求,以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为此,我们要分析课堂上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是由哪些部分所构成,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的知识,在心理过程上是怎样形成认知结构的。这就是说,我们是从课堂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知识的。
从结构理论看待知识,就是从知识结构角度分析知识要素。知识是由事实、概念、原理及其内在联系所组成。知识在头脑中的序列化和组织化称为认知结构。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皮亚杰所称的同化和顺应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组自己所积累的经验而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就成为他后继学习新知识的极为重要的稳定的影响因素,奥苏伯尔将其看成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要有效完成教学,就必须从知识要素形成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入手,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和概括等。完成这一过程需以下七个步骤。
(一)审题
1.审题的含义
审题是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第一项任务,简单地讲就是确认对象,这一确认称之为审题。教师通常的表述是“本节课我要讲什么”,而学生则以“我要学什么”来表述。例如高中物理“力”,师生就要确认这样的一些基本内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2.审题阶段三要项
(1)分析教材中各种概念的性质和形式。如,上例中力是科学概念,而施力和受力则更倾向于日常概念。
(2)分析教材中的知识要点——教学内容(力)的内在逻辑结构。
(3)明确教学之后所期望的学生的行为变化。
3.审题阶段的特点
(1)审题是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轮廓,概括地了解教学材料包含了什么内容,确定这些内容的根据是什么,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起来的(如上述例子中的力可以通过回顾初中学过有关力的各种实例:人推车、马拉犁、牵引列车、绳吊物等说明施力与受力的关系,同时说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
(2)审题阶段的重点是弄清课文中有关概念、原理的性质和形式,以便掌握教学进行的深度,从而确定教师讲解的深度和学生学习的深度。
(二)按从属关系分析课题,找出概念之间的上下位或并列关系
1.分类的含义
分类是确定对象之后深入认识客体的第二步骤。对知识进行分类(或分析、分解),就是按从属关系分析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关系。上例,力的下位概念是施力和受力。
2.此步骤的特点
(1)突出重点。通过找出概念的上下位概念及其关系,可以清楚地发现哪些知识是已知的,哪些知识是未知的。正由于区分出已知与未知的知识,因而重点也随之突出。上例中的物体、施力、受力是已知的知识,要学习的新知识是施力与受力的关系、作用以及它们不能独立存在的含义。
(2)掌握难点。区分出概念的上下位和并列关系,也就有效地勾画出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的结合部,往往这个结合部就是难点所在。只要抓住结合部、重点讲解,就会把这一知识单元讲得清楚、透彻。上例的结合部应该是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把两者之间的作用讲清楚,力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避免遗漏。把理解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部列出,从教师方面讲,如果发现学生还有哪些需要填漏补缺之处,才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真正难度所在;从学生方面说,只有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或缺漏之处,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难度所在,提高自己学习的针对性。上例中,如果有的学生对受力、施力这两个概念不太理解,那就首先要学习这两个下位的概念,以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三)划分知识结构
1.知识结构的含义
客观事物有整体和部分之别,而整体与部分具有不同的含义或特性。同样,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也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划分知识结构就是要明确这种关系。
2.此步骤的特点
(2)找到所教或所学内容所处的位置,师生理清知识整体与部分的条理与层次。
(四)根据归属层次,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
1.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
概念的关键特征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例如,一切哺乳动物都有胎生和哺乳这两个属性,则胎生和哺乳就是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
大量概念的关键特征通常是学生通过过去的经验累积下来的。因此,学习任何新概念,往往是在复习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构成新概念学习中的已有知识经验(下位或上位概念)不能因为已经学习过而不再提及。恰恰相反,应把要学的新概念与已经习得的有关概念全部排列出来,这样就可以明了要学习概念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讲解新概念的同时,复习已有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也复习巩固了过去已学过的知识。
2.此步骤的特点
(1)这一步骤体现了知识由已知到未知的联结,正所谓古人所讲“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
(2)这一步骤有利于优、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中、差生,通过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
(3)这一步骤明显地体现出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操作。
(五)从概念各关键特征的关系和联结上进入原理(规则)层次
1.由概念层次到原理层次
通常情况下,一个要学习的新概念或已经习得的原有概念,其下位概念往往不是一项,而是若干个下位概念,只有把这些下位概念的关键特征联结起来或依其内在联系加以组合,就可以形成原理(包括公理、定律、规则、定义等)。
2.此步骤的特点
(1)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大量的事实、概念以及将这些概念组合起来的原理,依据一定的关系,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系统。同样,对教材的分析也是如此,它是把各概念之间、概念与原理之间以及原理与原理之间的各种关系(上位、下位、并列)加以逻辑联结,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
(2)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由熟悉的经验材料或其他理论的某些特征,作出新的推论。此步骤就是把关键特征所表达的熟悉的经验材料或其他理论的某些特征整理出来。把关键特征加以联结或从各关键特征的关系上,就会发现它们的规律、意义或作用,从而进入原理层次。
(3)此步骤尤其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既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六)从整体上分析课题的内在联系
1.合成阶段
分析教材的最后步骤就是总结上述各步骤,即从整体上、从课题的内在联系上加以概括,这就是合成阶段。
合成或称为综合,是在思想上把所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这时的合成(综合)不是简单地把研究对象的各种现象叠加、堆砌、糅合,而是按照事物各个部分之间本质的、有机的联系,从整体上或更高层次上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它在多方面优于分析:它克服了分析给人们带来的局限性,使人们能从整体的高度把握事物的本质。